“育社会之英才,化平凡为卓越”
学院简介
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院起源于原成都地质学院二系,于年创办了国内第一个“矿物岩石分析”专业。经过六十余年的发展壮大,已成为材料、化学、化工融合的高新材化类人才培养基地,拥有博士、硕士、学士3级学位授予权。现设有教学科研单位4个:基础化学教学部、应用化学系、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化工系;实验单位3个:基础化学实验室、材料与化学化工专业综合实验室和四川省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学院为“地球科学”双一流学科的支撑单位,拥有四川省攀西战略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协同创新中心、矿产资源化学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四川省攀西碲铋选冶与应用重点实验室、国家环境保护水土污染协同控制与联合修复重点实验室(共建)、硫酸盐型盐湖资源综合利用青海省重点实验室(共建)。设有矿物材料学、矿产资源化学、金属矿产与金属材料3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化学等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宜宾校区)等4个本科专业;其中“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材料科学与工程”、“应用化学”、“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应用化学"、“材料学”为四川省重点学科。
学院也是四川省材化类高层次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先后为国家输送了一大批合格的高级技术人才。现有在校研究生和本科生余人。学科在相平衡与盐卤化工、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矿物材料加工与利用、新能源材料、复杂组分分离及富集、痕量超痕量分析、高灵敏高分辨检测原理和方法等研究领域处于领先地位。近年来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7项;各种荣誉奖励16项;已授权国家发明专利项,转化科技成果7项,产生直接或间接经济效益逾万元。
专业设置
化学工程与工艺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中国工程教育认证专业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
省级特色专业
材料科学与工程
中国工程教育认证专业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
四川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省级特色专业
省级材料类人才培养基地
应用化学
四川省一流本科专业
国际留学生招收专业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宜宾校区)
本科一批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师资队伍
学院特聘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现有专职教师人,其中教授或相当职称30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2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2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6人,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奖获得者1人),副教授或相当职称28人。
拥有“相平衡与盐卤化工”四川省科技创新团队1个以及“高灵敏高分辨分析技术研究与应用”、“相平衡与相图及其应用”、“功能矿物材料研究与应用”四川省高校科研创新团队3个。
重要实验、实践平台
四川省计划:“攀西战略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协同创新中心”
四川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省(厅)级重点实验室:矿产资源化学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四川省碲铋选冶与应用重点实验室
专业实验室:材料与化学化工综合实验中心
联合共建实验室:中地共建矿产资源化学与矿物功能材料特色实验室;中地共建材料与化学化工综合实验实训平台;青海中信国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成都理工大学联合共建硫酸盐型盐湖资源综合利用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
联合共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力光源有限公司-成都理工大学四川省半导体照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贡嘎雪新材料-成都理工大学四川省重质碳酸钙粉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实习实训及就业基地:60余个
学生生活
学院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成才第一”的育人理念,以学生党建为龙头,以学风建设和就业创业工作为重点,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和人文素养为抓手,强化党建创新工程、团建精品工程,夯实学业学风建设、专业品牌建设、建设学生公寓党员工作站、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菁英计划”,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引导青年不忘初心:聚焦主责主业,提升思想引领成效。通过推进班团一体化、创新主题团日活动,线上线下联动等方式,引领思想,服务成长。学院团委发布庆祝建党周年《新征程》MV得到四川教育发布等多个官方媒体转发,浏览量达3万余次,起到了良好的宣传引领效果。服务青年立足中心:聚焦校院发展,提升人才培养实效。学院依托科研创新优势,重视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研创新能力,着力构建以学术科技活动为引领的实践育人体系,完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运行机制,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科技竞赛、积极申报创新创业项目。我院学生在全国化工设计大赛、全国金相大赛、省化学实验竞赛等竞赛中多次获得全国一等奖、二等奖等,年,学院先后获挑战杯国家级铜奖、四川省金奖和铜奖,互联网+四川省创新创业比赛银奖等荣誉。凝聚青年强国之心:聚焦社会热点,提升实践育人功效。学院着重培养学生“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以“公益精神薪火传,建功圆梦新时代”为主题,开展系列志愿服务活动,成立了敬老爱老服务队、关爱特殊人群服务队、社区活动服务队等服务队,服务社会,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培养青年的责任与担当。年学院暑期实践队获成都市优秀实践团队称号。引导青年不忘初心:聚焦主责主业,提升思想引领成效
通过推进班团一体化、创新主题团日活动,线上线下联动等方式,引领思想,服务成长。学院团委发布的《强国一代有我在》MV被四川学联誉为四川学子最美青春MV。
▲团日活动现场图
服务青年立足中心:聚焦校院发展,提升人才培养实效
学院依托科研创新优势,重视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研创新能力,着力构建以学术科技活动为引领的实践育人体系,完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运行机制,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科技竞赛、积极申报创新创业项目。我院学生在全国化工设计大赛、全国金相大赛、省化学实验竞赛等竞赛中多次获得全国一等奖、二等奖等,创新项目获挑战杯国家级铜奖、四川省金奖和铜奖,四川省创青春比赛金奖等荣誉。
左右滑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