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业者必备,胸椎腰椎骶骨解剖学与触诊

山东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lx/171107/5824581.html

躯干骨包括24块椎骨、1块骶骨、1块尾骨、1块胸骨和12对肋骨。它们分别参与脊柱、骨性胸廓和骨盆的构成。

幼年时为32或33块,分别为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骶骨5块,尾椎3~4块。成年后5块骶椎融合成骶骨,3~4块尾椎融合成尾骨。

椎骨的一般形态

椎骨由前方短圆柱形的椎体和后方板状的椎弓组成。

椎体是椎骨负重的主要部分,内部充满松质,表面的密质较薄,上、下面皆粗糙,借椎间纤维软骨与邻近椎骨相接。

锥体后面微凹陷,与椎弓共同围成椎孔。各椎孔上下贯通,构成容纳脊髓的椎管。

椎弓是弓形骨板,其紧连锥体的缩窄部分,称为椎弓根,根的上、下缘分别称椎上、下切迹。相邻椎骨的上、下切迹共同围成椎间孔,有脊神经和血管通过。

椎孔根向后内扩展变宽,称椎弓板,两侧椎弓板于中线回合。

由椎弓发出7个突起:

棘突1个,由椎弓后面正中伸向后方或后下方,尖端可在体表扪到。

横突1对,伸向两侧。棘突和横突都是肌和韧带的附着处。

关节突2对。在椎弓根与椎弓板结合处分别向上、下方突起,即上关节突和下关节突,相邻关节突构成关节突关节。

各部椎骨的形态特征

胸椎

椎体自上而下逐渐增大,横断面呈心形。其矢径比横径略长,上部胸椎体近似颈椎,下部胸椎体近似腰椎。

在椎体两侧面后份的上缘和下缘处,有半圆形浅凹,称上、下肋凹,与肋头相关节。

在横突末端前面,有横突肋凹与肋结节相关节。关节突的关节面几乎呈冠状位,上关节突关节面朝向后,下关节突的则朝向前。

棘突较长,向后下方倾斜,各相邻棘突呈叠瓦状排列。

第1胸椎棘突粗大并水平向后,椎体有一圆形的全肋凹和一半圆形的下肋凹。

第9胸椎可能存在下半肋凹缺如,第10胸椎只有一个上肋凹,第11、12胸椎各有一个全肋凹,横突无肋凹。

腰椎

椎体粗壮,横断面呈肾形。椎孔呈卵圆形或三角形。上、下关节突粗大,关节面几乎呈矢状位。

上关节突后缘的卵圆形隆起称乳突。棘突宽而短,呈板状,水平伸向后方。各棘突的间隙较宽,临床上可于此作为腰椎穿刺术。

骶骨

由5块骶椎融合而成,呈三角形,底向上,尖向下,盆面(前面)凹陷,上缘中份向前隆凸,称为岬。盆面中部有四条横线,是椎体融合的痕迹。

横线两端有4对骶前孔。背面粗糙隆凸,正中线上有骶正中嵴,嵴外侧有4对骶后孔。骶前、后孔均与骶管相通,有骶神经前、后支通过。

骶管上通连椎管,下端的裂孔称骶管裂孔,裂孔两侧有向下突出的骶角,骶管麻醉常以骶角作为标志。骶骨外侧部上宽下窄,上份有耳状面与髂骨的耳状面构成骶髂关节,耳状面后方骨面凹凸不平,称为骶粗隆。

骶骨参与形成骨盆的后壁,上连第5腰椎,下接尾骨。

尾骨

由3~4块退化的尾椎融合而成。上接骶骨,下端游离为尾骨尖。跌倒或撞击可能导致尾骨骨折。

触诊定位

胸椎

当人直立,双下肢自然下垂,双肩胛冈内侧端连线,与第3胸椎棘突平。

双侧肩胛骨下角连线,与第7胸椎棘突平。

因为第7颈椎、第3胸椎、第7胸椎的棘突均能较准确定位,故能准确的定位。

腰椎

方法一:

常利用可准确摸清的双侧髂嵴最高点来定位。

第4腰椎棘突或第4腰椎到第5腰椎棘间,是位于双侧髂嵴最高点的连线上。

方法二:

第3腰椎横突最易触摸,在骶棘肌外侧缘与第12肋交界处或稍下即是。

根据第3腰椎横突定位,在其上下即为第2腰椎和第4腰椎横突。

第5腰椎横突位于髂后上棘稍外上方。

骶骨

双侧髂后上棘连线水平,相当于第1骶骨椎体。

注:以上内容转自网络,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骨盆不正一般会产生哪些疾病?

龙层花教授、段俊峰教授

龙氏正骨即(脊椎病因治疗)龙氏正骨手法以脊柱解剖、生物力学和脊椎病因理论为基础、运用独特的“三步定位诊断法”及纠正脊椎错位的“四步十法”,具有科学严谨、定位准确、无痛安全的特点,是既治标又治本的脊椎病特效治疗方法。

骨盆作为人体躯干的根基,承载着人体的脊梁,稳定的骨盆可以很好地承托脊柱及躯干内脏,并保护其中的脏器正常运行,对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骨盆不正;一般会导致患者长短腿,走路不成直线,容易扭伤。引起腰椎间突出、腰椎滑脱、脊柱侧弯、高低肩、驼背、“O”型腿、“X”型腿、膝关节炎、跟腱炎、足底筋膜炎、下肢静脉曲张等等疾病。

骨盆前倾或后倾,还有骨盆左右倾斜、骨盆左右旋转都会引起附丽与骨盆及盆体内的肌肉群紧张、充血、水肿,导致慢性腰痛、盆腔炎症,进而引起多种妇科、男科疾病。如果服用消炎药或止痛药来缓解症状,只能解一时之痛,而不可能彻底解决问题。

骨盆出现歪斜、错位,会引发一些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如产后腰痛、痛经、小便失禁、附件炎、盆腔炎、阴道炎、不孕、子宫下垂以及阳痿、早泄、精子活力差、精索静脉曲张等。

骨盆失衡会影响整个脊柱,使脊柱失衡错位,引起诸多疾病,如脊柱侧弯、体形走样、长短腿、腰酸肩背痛、步行困难等。骨盆失衡患者通常一侧或双侧腰骶部疼痛,不能弯腰,患侧下肢站立负重、行走抬腿都很困难,严重者疼痛还会向臀部和腹股沟处放射。

从病因来看

骨盆失衡的患者多有外伤史或孕产史。女性怀孕之后,骨盆会变得过分松弛。分娩之后,骨盆会松弛到最大程度,如果在这个时期姿势不良或发生扭伤,很容易造成骨盆错位歪斜。从事体力劳动的青壮年,如果有急性腰骶部扭伤史或慢性劳损史,也可能产生骨盆问题。

骨盆的生理运动包括:前倾(后倾)、上升(下降)、旋转

骨盆前倾是指从侧面观看骨盆时,骨盆往前倾斜,尾骨升高的动作。髋关节表现为屈曲状态。肌肉使用分析:竖脊肌将骶骨上提髂腰肌产生使髋关节屈曲的力量腰椎前屈臀大肌被拉长骨盆后倾是指从侧面观看骨盆时,骨盆往后倾斜,尾骨降低的动作。髋关节表现为伸展状态。肌肉使用分析:臀大肌和腘绳肌收缩,伸展髋关节髋关节外旋、外展肌群为协同肌髂腰肌被拉长

骨盆上升和下降是交互的移动,上下移动会同时进行,若一边上升,另一边会自然下降。骨盆上升是指骨盆一侧升高,经常出现在一侧腹部收缩,脚跟即将抬起的姿势,这时会发生对侧脊柱侧弯。肌肉使用分析:同侧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腰方肌收缩,骨盆往上竖脊肌收缩,升高骨盆腰大肌收缩,帮助骨盆上抬骨盆下降是指骨盆一侧下降,出现在骨盆升高的对侧。肌肉使用分析:臀中肌、臀小肌收缩,使骨盆下降同侧腹肌被拉长

旋转是指以腰椎为中心进行旋转,即单侧骨盆做内旋和外旋的动作。肌肉使用分析:同侧腹外斜肌收缩对侧腹内斜肌收缩同侧竖脊肌、臀大肌、腘绳肌收缩对侧髂腰肌收缩骨盆运动既然使用到了那么多肌肉,可如果上述的某块肌肉受损无力或者紧张,那么骨盆还会保持以前的正中位置吗?答案是不会。因为肌肉的柔软度和肌力如果发生了变化,人的动作就会慢慢发生变化,长久的不正确姿势下,最后就会变成看的到的歪曲状态,成为各种疼痛和不舒服的来源。其实骨盆发生歪曲后,骨盆的形态是没有发生变化,只是位置发生了改变,比如说前倾、后倾、左右高度变化等。而产生骨盆位置不正的主要原因就是肌肉的柔软度和肌力有关,相关肌肉持续紧绷,拮抗肌被拉长而无力,所以会造成骨盆位置上不正的感觉。而处理这些问题的原则就是肌肉过度紧绷或过度松弛的状况改善后,骨盆就会自动回复到以前的位置。

一般正骨手法:

1、摇腿揉腰法:纠正胸腰椎侧弯(长短脚)

2、侧卧摇按法:纠正腰骶关节旋转式错位(阴阳脚)

3、侧卧牵抖冲压法:纠正骶椎顺(逆)时针侧摆式错位(长短脚)并骶髂关节旋转式错位(阴阳脚)

4、仰卧内收肌松解手法(4字腿):为纠正髂骨前旋作预备(阴脚侧)

5、仰卧旋髋按压法:纠正髂骨前旋/后旋错位(阴阳脚)

6、俯卧(侧卧)按骶扳髂法:纠正骶髂关节旋转式错位髂骨前旋、阴脚侧)

7、抱膝滚动法:纠正腰骶成角错位(骶椎点头,滑脱式错位)

8、俯卧牵抖冲压法:纠正腰骶成角(骶椎点头滑脱式错位)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发椎关节错位

9、俯卧屈膝按压法:纠正骶骨仰头(腰骶滑脱式错位腰弓消失或反张后突)

10、俯卧牵抖直接冲压法:纠正骶骨仰头并旋转(单侧髂后上棘后凸侧)(牵抖长脚会变短)

脊椎病因治疗学(龙氏正骨)治疗颈、胸、腰和骨盆等疾病培训

主讲:段俊峰教授、1天理论、4天临床实操与手法练习

咨询手机\(冯老师)

龙氏正骨主讲内容:

脊椎相关疾病概论;

脊椎病的应用解剖及生理基础;

脊椎病的病因、病机;

脊椎病诊疗进展;

脊椎病的影像学诊断;

三步定位诊断法:第一步:神经定位诊断;第二步:触诊、检查诊断定位法;第三步:X线颈椎照片定位诊断;

颈椎正骨四步十法:1仰头摇正法;2低头摇正法;3侧头摇正法;4俯卧摇肩法;5侧向搬正法;6挎角搬按法;7俯卧冲压法(旋转分压法);8侧卧推正法;9.牵引下正骨法;10.反向运动法。

胸椎正骨法五法:1单向冲压法;2俯卧双向分压法;3俯卧旋转分压法;4肋骨平推法;5俯卧定向捶正法;

腰椎正骨法10法:1双手重叠直接冲压法;2双手间接分压法;3俯卧牵抖冲压法;4俯卧牵引兜肚法;5俯卧摇腿揉腰(背)法;6坐式旋转摇扳法;7侧卧摇按法;8俯卧按腰扳腿法;9抱膝滚动法;10背晃法;

骨盆旋移综合征(骨盆正骨法10法,含产后骨盆矫正)

“脊椎病因治疗学”是由我国著名骨科专家魏征、龙层花教授历经半个世纪基础及临床研究而创立的,是一门研究脊椎失稳和错位等造成脊椎、周围神经、血管、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而引起一系列临床病症的新兴学科。

龙氏正骨推拿以脊柱解剖、生物力学和脊椎病因理论为基础、运用独特的“三步定位诊断法”及纠正脊椎错位的“四步十法”,具有科学严谨、定位准确、无痛安全的特点,是既治标又治本的脊椎病特效治疗方法。是国家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指定的“全国适宜推广技术项目”、“十年百项重点推广项目”。魏征、龙层花教授等编著的《脊椎病因治疗学》是我国脊椎病因学的奠基之作,年由香港商务印书馆出版后,已再版了4次仍供不应求。

脊椎病因治疗学还被多家医学院校列入本科生课程,国际上,世界各地数万名医学同道在临床上广泛应用龙氏治脊疗法,对各种颈椎、腰痛、腰椎增生、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肌劳损、急慢性腰扭伤等病症,疗效确切。这套手法可以对脊椎病因引发的疾病进行辨证施治,其特点为:稳准、轻巧、无痛、安全,疗效确切,现已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科研课题和成果推广应用。

一、主讲嘉宾:

段俊峰:魏征教授和龙层花教授的研究生、指定接班人、从事龙氏正骨研究至今40多年(七十医院成立脊椎病研究小组,以魏征教授和龙层花教授为核心,王有刚、张德新、符史发、段俊峰为成员,组成6人研究小组,开始从事脊椎病研究至今);主任医师、教授、研究生导师、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脊椎相关疾病研究所所长;《脊椎病因治疗学》第二版主编,上海针推伤高层次人才班导师;中华中医药外治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针法微型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软组织疼痛研究会常务理事。全军康复与理疗学会副主任委员,全军颈肩腰腿痛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解放军推拿理疗中心顾问,广州军区康复理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物力医学与康复学会副主任委员,省康复学会常务理事,广州市物理医学与康复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脊柱医学杂志副主编,中国临床康复、颈腰痛杂志、中华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华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编委。

段俊峰教授毕业于第一军医大学、北京医科大学,70年代初与魏征教授、龙层花教授从事《脊椎病因治疗学即龙氏正骨推拿复位手法》的研究与临床实践至今40余年。承担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重点课题,开创了独具特色的“微型外科”(微针介入)治疗法,擅长于治疗各种疑难性颈肩腰腿痛类疾病如各型颈椎病、颈性眩晕、颈性头痛、顽固性肩周炎、网球肘、狭窄性腱鞘炎、肌筋膜炎、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增生性骨关节炎、跟痛症、骨关节损伤、软组织损伤、强直性脊柱炎等,无需开刀,疗效达国际先进水平,治愈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大量病人。

助教:陈老师

二、主讲内容:

脊椎相关疾病概论

脊椎病的应用解剖及生理基础;

脊椎病的病因、病机;

脊椎病诊疗进展;

脊椎病的影像学诊断;

三步定位与诊断

龙氏正骨四步十法

颈椎病合征(颈椎正骨十法)

腰椎综合征及正骨推拿(腰椎正骨法10法)

胸椎综合征及正骨推拿(胸椎正骨法五法)

骨盆旋移综合征

三、招生对象

1、各级医疗机构推拿科、正骨科、小儿推拿科、康复理疗科、针灸科、疼痛科等科室医师。

2、个体养生馆、推拿馆、保健按摩、健康管理机构等从事中医推拿的医生均可参加。

3、各从事推拿、正骨、整脊技术、教学、科研机构相关人员。

四、讲课模式:

1、段俊峰教授亲自手把手教学、2人一组手法练习、可实习。

2、1天理论、4天现场实操与手法练习、手把手教学。

3、报道时交1张一寸免冠彩色照片,考核合格颁发有结业证书。

4、根据国家相关法律、保护个人隐私:学习期间不允许录像。

五、时间:

93期:3月10日~15日(10日报道)

94期:4月7日~12日(7日报道)

地点:广州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uanchaonanzhong.com/lzyj/741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