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永远都不会消亡唐铁军王天明

写给粉丝的话:   

在英国有许多中医同道,这里的中医与国内中医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我们目前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实践并传承着纯粹的传统中医。依据如下:

遣方用药,唯中不西

目前国内大多数的中医,包括我出国以前很难做到完全不用西药。在国外治病,我们只能应用纯中药,汤剂或丸散剂居多,均为纯中药制剂。英国对中成药的进口限制非常严格,任何含有西药成分的中成药都无法进入英国。

中医在这里没有西药的处方权,完全不可以使用西药治疗病人。因此,我们所用的药物只有纯中药。尽管这是被动的,但正是由于这种迫不得已,恰好使我们摆脱了对西药的依赖,充分体现纯中医治疗疾病的特色。事实证明,没有西药我们同样可以有很好的疗效,成功的病例不胜枚举。

针药并行,多管齐下

国内的中医医生通常针灸运用得并不多,针灸科的医生开中药也少,存在人为地把中药和针灸分割开的势态。然而在古代,中医几乎都是针药并用。纵观医学史,明清以前的中医各大名家大多数都擅长针药两手。我们要想中医有古人的疗效,首先要回归古人的行医方式,这样才能体现出中医的精髓。在国外我们就是这样做的,几乎每一个病人我们都采用针刺和中药同时应用,还依据病情选用其他的非药物疗法,包括艾灸、火罐、电针、耳穴、推拿、刮痧等等,可谓多管齐下,其结果是多法互补,疗效叠增。

临证面广,不拘分科

伦敦是国际大都市,汇集了不同种族不同肤色的人群,他们具有不同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体质禀赋,因而疾病谱也不同于国内。一些国内的罕见病在这里十分常见,我们诊治的病种十分广泛,涵盖了内、外、妇、儿、皮肤、五官多科疾病。在国外行医必须学会做好全科医生,无论遇到什么病症,我都会牢记两条中医的精髓——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我认为整体观念有助于在思维上突破西医临床分科的羁绊,辨证论治足以分析所有遇到的新问题。医院的临床科室设置,趋向于分科越来越细,每一科室仅研究五脏之一或六腑之一,详其一而必略其余。长此以往,是否会束缚一些医生的整体观念,有悖于传统中医的思辨方式?我们可否按照中医的固有规律来发展中医,不必遵循西医的学科划分方式?

医教一体,传道解惑

我所工作的大学自年起开设五年全日制中医本科,今年开始招收中医硕士研究生。学生来自全世界各地,以欧洲各国为主体。这里的中医教育受英国高等教育模式的影响较大,十分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学生从入学的第一学期就有临床见习的安排,随着年级的增长,见习的天数越来越多,逐渐过渡到实习。入学3-4年以后大多数学生都能掌握相当熟练的针灸技术和一定的中药知识。在整个学习期间,学生临床见习实习的时间甚至多于理论授课时间。同国内的教学相比,学生的自由支配时间更多,论文、临床病例报告写作得更多,这些措施十分有利于学生临床能力的提高。

中医自古以来就是以师承制的教育方式代代传承,医疗教学本为一体。实践证明,高分的好学生未必将来就能成为好医生,临床基本功的训练尤为重要。我感觉在海外的中医教育模式与中国古代传统的中医教育更加接近,有很多做法也许是值得我们国内中医教育借鉴的。

以上几点是我在英国工作的体会。中医是我们的国粹,深受世界各民族的欢迎,我的很多学生对学习中医有着极大的难以想象的热情,他们勤奋的学习,一批批地毕业,从这里走向世界各地。两年多来,我运用您的临床经验治疗了许许多多的患者,收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以后有机会再向您汇报。记得您曾经把中医比喻为和氏之璧,学生想告诉您:中医这一瑰宝在海外已经大放异彩。请您老放心,中医永远都不会消亡,而且前景一定会越来越好!

祝老师身体健康!

(学生:唐铁军 于伦敦中萨大学中医药中心 年9月6日)

中医的国外热潮将使国内的春天早日来到

中医的春天

中国是传统医学最发达的国家,也是养生文化底蕴最丰厚的国家。中草药“一罐煮”煮了几千年,在没有西药和西医的岁月里,中国平安度过了多次世界性大瘟疫。即使在西药和西医占据显赫地位的当今时代,中医药也在危难关头冲锋陷阵,不仅扑灭了SARS瘟疫,而且“突破了艾滋病火线”。

但是,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医药在中国逐步沦为西医药占统治地位的医疗卫生体系的附属品,该“阉割”的“阉割”,该西化的西化,从教学、科研到临床,从审批到生产,中医药已经差不多只剩下科技时代夕阳残月的影子和偏远山村依稀闪耀的火种。不到半个世纪,这个几千年来依赖中医药生生不息的泱泱大国就已经变成世界上滥用抗生素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据统计,中国心脑血管病发病率在30%以上,是日本的75倍。最有讽刺意味的是,早在江户时期曾大量引进中国医药书籍并受惠于此的日本,用近似于中医养生的办法“少吃饭,多走路,一天一包花栓豆”,把心脑血管发病率降低到0.4%。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指出,全球1/3的患者死于不合理用药,而不是死于疾病本身,这从总体上说明用药最多的人群是发病率最高的人群。世界上最健康的人是在坚持农耕生活,缺少西医、西药的新疆阿克苏、广西巴马等地区。

尽管半个世纪来中医药处于被摧残的地位,但在世界医药危机当头和中医药被西方标准“克制”的双重压力下,为了自己的健康,老百姓还是自觉地念起了中医养生“经”。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认为,“一切哲学上的怪论的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实践”。

由于西医药在治疗慢性病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副作用,不少德国人也将康复的希望转而寄托到运用自然疗法的中国古老医学上。德国国家医疗保险部门已开始尝试将中医治疗纳入医疗保险,头痛、腰椎疼痛和关节疼痛3种常见疼痛性疾病的针灸治疗已被作为保险对象。德国现在一年有不下万人看中医,而且人数在骤然增加。法国是最早使用中医药的欧洲国家之一,具有临床意义的针灸始于年代,目前注册针灸医生稳定在1名左右。

外国人来华学中医的热情也在高涨,年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学院就读的本科留学生有人,主要集中在中医学和针灸推拿学专业,留学生来源国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从5年的35个国家增加到年的56个国家。

“墙内开花墙外香”,在国外不断高涨的中医热,反射了国内中医的发展势态,国家出台的中医药“治未病”工程和医疗卫生工作由“治疗为主”向“预防为主”的战略前移,充分体现了国家发展中医药方面的方针和倾向,纵观中外,新世纪

中医的春天即将来临,中医的国外热潮将使中医在国内的春天早日来到。

树立中医药国家品牌,让世界来接轨

9年5月7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是建国以来首次以国务院名义发布的中医药领域全面系统性指导文件,其中提出了“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和一系列措施。那么中医药怎样才能走向世界?是继续搞“现代化、科学化”来接世界的轨,还是“返观内照”,遵循自身规律,走自己的路,让世界来接轨?

“医院中普遍使用的现代技术与传统中医理论相结合的产物——电针仪,在法国并不受欢迎,法国民众更推崇不掺加任何现代元素的经典中医药,排斥我们目前正在大力推广的现代中医药。”

在9年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办的中医药国际论坛上,法国高等社会学学院社会人类学博士、已在法国定居多年的贺霆教授语惊四座,他的论点在美国执业针灸师ShelleyOchs、执教山东中医药大学和中国中医科学院的加拿大人MicheleBall的演讲中得到了呼应。

据贺霆介绍,在法国,由于诊费、药价居高不下且大部分无法由社会保险报销,因而中医在法国几乎成了一种“奢侈品”,而并非中国内地习惯的“简廉”医疗。MicheleBall说:

“西方人对中医药的积极看法是:中医药蕴含智慧,是一种以病人为中心的个体化治疗的全新医学模式,是一种自然疗法,有很好的经验及结果。消极的方面是,由于中西方教育、文化方面的差异,还存在信任问题,对中医的诊断、方法和实践不了解。”

因此她建议中国要保留纯正的中医药,

“中医药国际化和现代化,并不意味着全盘‘西化’”。

曾担任国家中医药发展战略课题组组长的贾谦教授,近几年在做有关中医药的报告演讲时,时不时忏悔自己曾因在“中医药现代化”方面所做的努力而给中医药带来的毁灭性灾难,他认为,

“中医根本不应该提现代化,我主张中医在全面继承的基础上自主发展”,“未来振兴中医的希望,不在国医院校里,而在于解放民间中医”。

开发新药的巨大耗资和新药的副作用,迫使葛兰素史克、辉瑞等一些跨国制药公司开始看好中药,耶鲁大学等一些研究西药的实验室也把研究方向转向中药方剂。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原副局长任德权认为,从美国首个获批的植物药Veregen案例看,中药国际化的障碍不是机理和成分问题,这是国内中医药界一直存在的一个误区,他认为中药国际化突破口在质量和临床。

中国人相信已经用了几千年的中药,但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认为,安全性是永远不可能在临床试验阶段就被充分证明的,这是中药进入FDA审评面临的挑战。强生公司的医学总监李青博士认为,面对国际环境,我们寻找中西方的共同点、共同的语言,至关重要,希望把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整体医学理念和医学实践引入到西方国家,和现代西方科学方法结合起来,让中医药真正成为被世界认同的学科。

文化传播带动是中医复兴的根本途径

中医药走向世界,非要跨入其他国家为中医药设置的门槛吗?一些活跃于国外,致力于中医药文化和技术推广的有识之士的不懈努力,为我们提供了回答。美籍华人许明堂教授通过自己近20年的努力,创建了以推广扁鹊医学医院,并把它连锁复制到了俄罗斯、德国等国家,目前全世界已经有大约5万人学习并因此而受益。医院的扁鹊意像医学毕业证书和资格证书,就能在俄罗斯,美国、乌克兰等国家合法从事医疗保健工作。许明堂教授曾被邀请给美国议员做专题报告并为他们查病调病。

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的薛长利是澳大利亚中医业界的领军人物,年6月他所创办的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中医系成立了南半球首家“中医孔子学院”。目前在澳中医师已有多人,不少是汕头人,在悉尼市区形成了“中医一条街”。在他们的努力和争取下,澳大利亚将于年7月1日起对全国的中医进行注册管理,这意味着中医将首次在西方国家获得合法化承认。

世界各地活跃着不少像许明堂和薛长利一样致力于中医药临床实践、技术和文化推广的中医药专业人员,他们的努力不同程度的为宣导中国传统文化和东方思维起到积极作用,为中医药走向世界打下一定基础。

“避难趋易,内病外治”将成为中医发展的新趋势

针灸之所以首先在世界上得到认可,除了其立竿见影的效果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针灸不用内服任何东西,也不会对人体产生什么副作用。理清这个思路以后,可以帮助我们跳出被西方标准所套的怪圈,效法针灸的成功之道,发掘和推广传统中医外治技术,从而推动中医药整体繁荣。

中医外治学源远流长,丰富多彩,是中医学重要的组成部分。《黄帝内经》中记载了许多外治法,如针、灸、熏、贴、蒸、洗、熨、吸等诸多疗法,古代医家治病也多取外治法,如扁鹊、华佗、葛洪等均擅长应用外治法治疗内外诸疾,吴师机的著作《理瀹骈文》是历史上外治疗法的集大成者,指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至今影响犹深。

国内中医药领域的一些单位为了在夹缝中求得生存,避开以西方标准为主设置的门槛,要么变相开发成中药保健食品、化妆品等,要么在发掘、继承和创新中医外治疗法和技术方面下工夫,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医疗尤其是保健养生方面得到越来越广泛、越来越重要的应用,如拔罐、刮痧、整脊等。外治药物开发也取得很大进展,奇正藏药连续7年创下全国外治药物销量第一的业绩,并远销美国、欧洲及东南亚等36个国家和地区。据调查,国内还有像能断指再生、对糖尿病溃疡有特效的泰生堂系列保健药膏,对肝病和癌症疼痛有特效的脐生堂脐灸疗法,对牙痛、骨关节痛等能迅速解除的外用药水等,这些能够有效解决疑难杂症且易被接受的中医外治法,一旦得到开发和广泛应用,将对国内外了解中医药、应用中医药产生巨大影响。

纵观全球医学的发展趋势和疾病谱的变化,医源性、药源性、心身疾病以及老龄性疾病在全球范围内成为主要课题,人们对于预防保健需求日益增长,尤其是一些化学药品的毒副作用带给人们安全用药的恐慌,随着医学模式和人们健康观念的转变,在世界范围内正兴起“回归自然”的潮流。中国政府已经开始顺势而为,从战略角度出发重视和扶持中医外治的开发和应用。

年对走向世界的中医药而言依然是“冰火两重天”。从欧洲来看,长期以来,几乎所有的中药均以食品、营养品、食品添加剂或化妆品等形式进入欧盟,但年被业界称为欧盟传统草药注册的大限将至,也就是《欧盟传统草药法》过渡期即将结束,这意味着一部分中药将获得渴望已久的“绿卡”,这是“火”的一面;而“冰”的一面是,其余的中药将被迫退出欧洲市场。就全球而言,一方面,全球性金融危机对中药贸易的影响在加剧,中药产品需求弹性相对较大,而民众由于收入受到影响,对未纳入医疗保险体系的药品需求将会降低。另一方面,在世界卫生组织推动的“人人享有初级保健医疗”的战略目标影响下,世界各国也都在对传统医药实施立法管理,传统医药有望纳入一些国家的医疗体系,这有利于从法律层面确立中医药的地位。

本文摘自《中国中医药报》和《商务周刊》,作者:唐铁军王天明

本文结束,觉得文章不错,请在下方点亮并转发分享朋友圈,也许您的朋友也需要,谢谢!有什么想法可在评论区留言

每周末中医养生群讲课,每人只限加入一个讲课群,群内禁止发送诱导性链接、广告。

祛风湿类风湿性骨痛颈肩腰腿痛腰椎间盘突出膏药、糖尿病、高血压及各种亚健康调理加下面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uanchaonanzhong.com/lzyx/777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