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控制针灸的针感

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总称。

针法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把针具(通常指毫针)按照一定的角度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对人体特定部位进行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是一种中国特有的治疗疾病的手段。它是一种“内病外治”的医术。是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作用,以及应用一定的操作法,来治疗全身疾病的。

针灸疗法是祖国医学遗产的一部分,也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民族医疗方法。

千百年来,对保卫健康,繁衍民族,有过卓越的贡献,直到现在,仍然担当着这个任务,为广大群众所信赖。

针灸特点:

针灸疗法的特点是治病不靠吃药,只是在病人身体的一定部位用针刺入,达到刺潋神经并引起局部反应,或用火的温热刺激烧灼局部,以达到治病的目的。前一种称作针法,后一种称作灸法,统称针灸疗法。

针灸疗法在临床上,按中医的诊疗方法诊断出病因,找出疾病的关键,辨别疾病的性质,确定病变属于哪一经脉,哪一脏腑,辨明它是属于表里、寒热、虚实中那一类型,做出诊断。

然后进行相应的配穴处方,进行治疗。以通经脉,调气血,使阴阳归于相对平衡,使脏腑功能趋于调和,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针灸配方与中药配方相同,有其配伍方法。一般来讲,有近部取穴法、远道取穴法、随证取穴法。

控制针感实际上就是控制针下之气,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控制针感性质,一是控制针感传导的方位。这是现代手法研究中提出的课题,这项研究始自20世纪50年代。

针感的性质有酸、麻、胀、疼、触电样、水波样等多种,以一种为主,并兼有其他种的混合型为多。在传导的方位上,针感有的是短程,有的是长程,有的是全程,有的气至病所,但也有越经的变异现象和传导中的跨越现象,即中间一段或几段没有针感。当针感传至脏腑效应器官时,效应器官多可出现反应,除出现效果外,亦有客观可以记录者,如肠鸣音、心音、肌电等效应。

有的是立即出现的即时性效应;有的是间隔一定时间的延迟性效应;有的是针刺后的一过性效应;有的是多次针刺后,出现的叠加效应;有的是减轻症状(有治疗意义)的正性效应;有的是增加症状的负性效应。如何控制针感的性质,在针刺手法研究中是一个及其重要的课题。

1、酸

这是常见的针感之一,多出现于局部,有时可以传导到远端,以四肢穴位出现为多见,腰、背、颈部穴位次之。就其性质来说,与肌肉过度运动时蓄积乳酸所产生的感觉相近似。使酸感出现,押手的运用时很重要的,如进针后出现的基础针感是麻,押手要多用力;如出现的基础针感是胀,押手轻一些。时将针向一个方向转,如搓转后出现疼感,则成功率小。若是搓转后胀感加重了,则可逐渐变成酸。用提插亦可,提插速度要快,幅度要小,押手要加力。

2、麻

最为多见,多呈条状,带状,少数可呈片状,可为传导性的,在针后出现其他针感,欲改为麻感时,一般不用押手(用时也要很轻),捻转角度要大,提插幅度要大,提插速度可快可慢,针尖方向可稍稍变换。编辑:新经络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uanchaonanzhong.com/lzzl/850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