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波新能源造车泡沫将在三年内被刺破吴晓

北京中科医院忽悠 http://www.xftobacco.com/zzbb/

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在制造环节,肯定达到了全球领先的水平。然而,市场的终局鹿死谁手,尚未可知。

文/吴晓波

中国一年的汽车产量约万辆,如果一家工厂的产能有20万辆,就占到了约1%。那么,这个工厂需要多少名员工?

到今天为止,我先后调研过四家新能源汽车公司,分别是杭州零跑(工厂在金华)、北京极狐、上海智己和杭州吉利的极氪(工厂在慈溪)。我得出了三个调研结论:

其一,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在制造环节,肯定达到了全球领先的水平。机器人得到普遍的应用,制造工艺最复杂的焊接车间和污染度最高的涂装车间,已可以实现%的无人化。年产能约20万辆的极氪工厂,配置了多台机器人,员工只需约人。数字孪生技术、环保材料应用和5G环境下的质检,已实现突破性的试验。

其二,三电(电池、电控和电驱动)的原创研发能力,是评估一家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指标。在这一方面,大厂的技术沉淀和后发优势非常明显,鹿死谁手,尚未可知。

其三,今天的造车热浪很像年前后的房地产业,外延式的需求爆发,让造车和造房成为了一个“一切都可外包和采购”的“组装工程”。概念满天飞,营销乱人眼,泡沫将在三年内被刺破。

那天在极氪工厂调研,总裁安聪慧载我在试车场驾驶刚刚量产的极氪,他一脚油门下去,汽车在3.8秒内达到百公里时速,我并没有太大的晕眩感。

极氪智能科技CEO安聪慧载我试驾极氪01.汽车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行业

吴晓波:年我做《十年二十人》的时候,和李书福董事长也谈到了特斯拉造车,这一次上海车展,很多人把当时的短视频翻出来。因为他当时说到,特斯拉本质不是造车,本质是要构建线上技术。

但其实我们当时交流的时候,特斯拉还没在上海建厂,那么到今天,吉利或者极氪,我们怎么看待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或者面对这些国内外的竞争对手,怎么看所处的格局和态势?

安聪慧:我觉得首先智能电动是汽车行业的未来,这是一定的,目标方向确定。这个行业也是非常有未来的、非常吸引人的,所以基本上能来的都来了,没想到的也来了。

吉利从年开始研发汽车,年第一辆汽车下线,在零几年的时候燃油车就有一拨,大家都进来造车了,手机企业、家电企业、酿酒企业等等。当时大家就说,是不是产能要过剩了,是不是这么多企业进来,吉利汽车会面临巨大的挑战和压力等等。

十几年之后的现在,进入智能电动车阶段,更多的企业要参与进来。我个人认为这件好事情,大家的进入会共同推进智能电动车整个产业的发展。当然也会带来巨大的挑战。我相信1年后、3年后、5年后,一定会优胜劣汰,只剩下少数有竞争力的企业。

吴晓波:所以你认为那些3年、5年、10年后的幸存者,需要具备哪些素质?

安聪慧:我只能讲极氪的整个规划和思考。极氪汽车彻底从吉利汽车分拆出来,从年开始投入和孵化,围绕着智能电动整个产业链、生态圈在做各项工作,包括威睿的三电技术、浩瀚架构的开发等等,其间已经孵化了很多。

极氪智能工厂

为什么要彻底分拆,因为智能电动车和燃油车是有区别的。产品也好,技术也好,消费群体的关系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一方面要把传统车的优势继续在智能电动车上保持,比如说吴老师你看到的工厂,我觉得整个的工厂工艺、制造质量、保障体系、员工素养等等,这些不是一夜之间就能起来的。

吴晓波:这个我同意,汽车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行业,即使一个新的时代到来,也是跟多年的发展有很大关联的。

安聪慧:对,很多东西需要积累,需要沉淀,这部分也是极氪汽车的优势。

极氪在品牌发布会接受预订开始,短短几天时间就达到了全年的预期目标。又没看到实车,也没进行试乘试驾,愿意花块钱预订,可以说是超出了我们的预想。

我们进行了详细的调研,和这些潜在用户交流,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大家说你吉利有这么多年汽车产业的基础,传统汽车做得好,领克做得好,倾注全集团乃至全球资源打造的极氪智能电动车一定不会差,就凭信任度和基础认同,这是吉利多年来给大家的。

但是除了传统优势,我们要思考另一方面,用户在发生变化,市场在发生变化,技术也在发生一系列的变化。所以我们要彻底分拆,把吉利汽车沉淀的优势继承,同时又要有用户思维,企业的经营理念、文化,甚至包括管理团队,都要随之变化。

产品端,比如就单纯的制造这一块,可能有30%的改变,有些是你不能改变的。用户端,要彻底改变,我认为和原来相比要改变90%以上。

极氪要打造真正的用户型企业,不是喊口号的,要实实在在能够落地。我们把极氪的商业模式叫做“极氪宇宙”,它涵盖了线上社区、订阅出行、OTA商城、极物生活、高级定制,甚至是官方改装等等。

我们的模式以用户为中心,用两句话可以概括:一是对产品的生命周期进行管理,二是对于用户全场景的覆盖,这两点和传统燃油车是不一样的。

吴晓波:举两个例子,这两点上极氪和别的新能源汽车,有什么不同。

在极氪工厂内对话

安聪慧:比如说产品的生命周期管理,我们从产品的规划开始就和用户进行共创,进行融合。互动的过程中让我明白了很多,确实我们原来这方面做得不够。

包括产品的交付,还有将来的二手车、产品的回收、电池的梯次利用,我们将会管理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做到透明化。这也是前期燃油车的一个痛点。

在用户都非常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uanchaonanzhong.com/lzzz/1203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