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骨质疏松基金会指出,全球约有2亿的妇女患有骨质疏松症,且女性更年期后骨质流失加速,每3名就有1人因骨质疏松症而骨折。国内65岁以上女性,高达半数都有骨质疏松症的问题,50岁停经后就更要特别留意。
骨质疏松症有「无声无息的沉默杀手」之称。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定义,骨质疏松症是全身性骨骼代谢异常疾病,导致骨质流失及骨密度下降;经年累月后,使原本致密的骨骼,形成许多中空疏松的孔隙,造成骨骼结构变得脆弱。
65岁以上妇女每2人有1人骨松
根据国健署「-年国民营养健康状况变迁调查」显示,国内50岁以上民众,女性骨质疏松症者比例高于男性。换算之下,相当于65岁以上妇女,每2人有1人罹患骨质疏松症。
7大原因女性容易患骨松
根据文献统计,65岁以上老年人,罹患骨质疏松症的比率为16%,其中高达80%是女性。
1.停经
人体的骨质密度在20~30岁达到最高峰,随着年龄逐渐增加,每年骨质流失0.3~0.5%,尤其女性天生骨质密度比男性低;而女性停经后,因为女性荷尔蒙分泌减少,动情激素无法抑制钙质流失,小肠吸收钙质能力降低,骨质就会加速大量流失。一般来说,50岁停经后骨质流失加速,每年减少1~3%,更容易发生骨质疏松症。
另外,例如:患卵巢囊肿、巧克力囊肿、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癌患及子宫内膜癌者,可能需要切除卵巢;或是卵巢早衰的病患,骨质疏松的发生率较一般妇女高,也比较严重。
2.骨松、骨折家族史
遗传是骨质疏松症重要因子之一,尤其是来自母系的遗传基因。根据文献统计,如果父母都有骨松病史,子女罹患骨松的机率是一般人4倍;若是父母仅有一方有骨松病史者,子女患骨松机会则比常人多出2倍,且可追溯到祖父母辈。另外,身材体格特别矮小、BMI小于18的女性,罹患骨松的机率也比较高。
3.其他疾病
红斑性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僵直性脊椎炎等免疫疾病的病患,由于身体处于慢性发炎的状态,而发炎性细胞激素上升,容易引起骨头的蚀骨细胞活性增加,造成直接骨质流失、骨密度下降;加上长期使用类固醇治疗的副作用,更容易罹患骨质疏松症及骨折,且多数病患为年轻女性。另外,糖尿病甲状腺、副甲状腺疾病患,也比较容易发生骨质疏松症。
4.钙质摄取不足
根据国民营养调查显示,19~64岁国人,有高达81~97%以上钙质摄取不足,男女平均钙质摄取量分别为mg及mg,仅达建议量的50~70%,成人每日钙摄取量应为mg。
正常情况下,人体会从骨骼中吸取钙质,维持正常血钙浓度,当血钙浓度到达一定数值,多余的钙质储存于骨骼,如果血钙浓度太低时,骨骼释出钙质立即补充。当钙质摄取不足时,蚀骨细胞会促进骨骼分解,释放钙质进入血液以维持血钙稳定;长久下来,骨钙会逐渐流失,最终导致骨质疏松症、骨折。
5.补充钙质中断
一项调查发现,35%国人没有补钙习惯,而每4名习惯补钙者中,仅有1人持续补充时间不到半年。研究发现,40岁以上族群补钙2年后中断补钙,20个月后骨质密度会回到初始状态。
换句话说,原本有补钙习惯者中断补钙时,会因为血钙浓度需求,从骨头释出大量钙质到血液中维持平衡,造成骨密度急速下降;而长期反覆补钙又中断,会加速骨骼中钙质的代谢,骨质密度下降速度高于没有补钙习惯的人。
6.缺少运动习惯
根据国健署「中老年身心社会生活状况长期追踪调查」结果发现,60岁以上罹患骨质疏松症的女性,高达近4成平常没有运动习惯。研究显示,运动会影响骨骼正常代谢功能,有规律运动者的骨质流失较少、骨质存量较高;且户外运动时,阳光能使体内合成维生素D,帮助钙质吸收。
7.吸烟饮酒习惯
吸烟及饮酒都是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子,破坏骨骼结构,导致骨骼代谢异常,造成骨质密度减少。研究显示,吸烟者比未吸烟者,每年骨质流失多0.2%;而有饮酒习惯者,引起骨质疏松症并发骨折的机率,高出一般人的2~3倍。
腰酸背痛要留意骨质疏松也会致命
国外研究发现,骨质疏松是造成健康余命缩短的第2名。骨质疏松症早期大多没有明显的症状,最常主诉的问题就是全身酸痛、腰酸背痛,尤其是停经后要特别注意。
如何自我判断是否有骨松?
骨质疏松症病患可能出现身高变矮、驼背等外观变化,如果后脑与墙壁距离逾3公分,以及裤腰与肋骨沟距离小于2公分,就是可能是骨质疏松的征兆。
一旦发生骨质疏松,代表骨骼无法再负担全身的重量,当不小心外力碰撞、跌倒,甚至弯腰、拿重物,就可能造成骨折。临床上,最常发生骨折的部位为脊椎骨、大腿骨(股骨)、手腕骨,其中又以髋关节骨折最为致命。
根据中华民国骨松症学会最新统计,国内髋关节骨折发生率是亚洲第一,有「骨折王国」之称,去年就有近4万人发生,且2成病患可能在一年内死亡。
骨折中以髋关节骨折最为严重,不但会影响生活品质,更可能造成死亡。根据文献统计显示,40%以上的髋关节骨折病患,必须依赖他人生活;25%在一年内无法行走;甚至10~25%的病患因长期卧床,可能会在一年内死亡。
高风险族群应定期骨松检查
诊断骨质疏松症需要接受骨松检查,以专业的骨质密度测定仪「双能量X光吸收仪」(DXA),评估骨质密度及骨折风险,建议65岁以上妇女及曾经发生骨折者,定期进行骨密度追踪检查。
根据WHO的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以骨质密度T值(T-score)为评估,且T值的负数值越大,代表骨质疏松症越严重:
T值介于+1及-1间:代表骨质密度正常或骨质健康。T值介于-1与-2.5之间:代表骨质密度低,骨质疏松症风险较高。T值小于-2.5:代表罹患骨质疏松症,骨折风险较高。
3招预防骨松上身
根据世界骨质疏松基金会报告显示,年轻时期多增加10%的骨密度,骨质疏松症可延缓13年发生。
1.摄取高钙食物:如全谷、深色蔬菜、传统豆腐、黑芝麻及小鱼干,以及鲜奶、优格、起司乳制品,而钙片一天不要超过毫克。2.荷重运动:每星期3次、一次至少30分钟的对抗地心引力的运动,可增加骨质密度及强健肌肉,如健走、慢跑、爬楼梯、重量训练。3.适度晒太阳:每天晒太阳10分钟,就能帮助体内合成维生素D,促进小肠吸收钙质,建议时间为每天上午10时前或下午2时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