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针(医用器具)
锁定
本词条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核。
梅花针是在古代九针中的镵针基础上,经历代医家不断研究、改进而发展起来的一种针法,即《内经》中的“扬刺”(即五星针)。就是将5~7枚6号或7号不锈钢缝衣针。依法捆扎在一根富有弹性的筷子(或小竹棒、小木棒等)一端(钻一小孔)的小孔内,露出针尖,捆成一束,像梅花的形状,术者右手握住针柄,在人体皮肤(应刺部位)上,运用一定的手法,只叩击皮肤,不伤肌肉,以达到疏通经络、调节脏腑、祛邪扶正、防治疾病的一种外治疗法。又因针后皮肤叩刺部位泛起的红晕形状颇似梅花,故称之为“梅花针疗法”。
中文名
梅花针
外文名
Pyonex
分类名称
皮肤针
管理类别
Ⅱ类医疗器械
目录1发展历史
2作用原理
3医治原理
4适应证
5禁忌证
6制作方法
7操作方法
8使用技巧
?叩刺法
?叩击技巧
?正确选配治疗部位
9维护保养
发展历史梅花针属于皮肤针的一种,因针柄的一端装7枚小针,状如梅花,故名又称七星梅花针。梅花针疗法属民间疗法,与其他民间疗法一样,来源于民间,运用于民间,是我国历代劳动人民在长期同疾病的斗争中发现、发展并逐步完善的、简便有效的、防病治病的经验总结。
梅花针疗法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两千多年前成书的经典著作——《内经》里就有记载,而且内容丰富。《内经》的记载,正是民间运用梅花针治病的经验总结,同时也为梅花针疗法奠定了理论基础。
但令人遗憾的是,在现存的古医学文献中,已找不到关于梅花针的治疗方法、治疗工具及治疗疾病的具体记载,使古代梅花针疗法濒临失传。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梅花针疗法才重新获得新生,散见于民间的梅花针疗法又受到医界同仁的重视。20世纪70年代初期。中国医院梅花针科把低压电流导入梅花针进行治疗,获得了满意的疗效。并称之为“电梅花针”,使梅花针疗法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与提高,使之应用于临床治疗疾病之效果尤佳[1]。
作用原理经络感传学说
本学说以中医经络学说为依据,其核心就是经络学说中的“十二皮部”。本疗法治病的重点刺激部位在于皮肤的“十二皮部”,通过刺激“十二皮部”以达到治病的目的。因为“十二皮部”是脏腑所属的十二经脉在皮表的粗线条投影区,也是十二经脉在皮肤的分区和十二经脉之气的散发所在。梅花针通过对皮肤刺激(应刺部位),针感可随着刺激部位的不同而驱动和促使相应区域的经脉之气循行,使针感传至希望达到的脏腑、筋肉、关节等人体特定部位,从而获得定向性的调节经络气血以及内脏功能等的治疗作用,以治病防病。
神经反射学说
根据苏联巴甫洛夫学说,人体中的一切器官和组织,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和指挥之下发挥其功能,并保持其完整统一性的。神经中枢功能损害或紊乱时,便会引起其支配部位的病变,造成了身体的疾病。治疗时是通过刺激神经中枢,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反射。其反射是机体内外的各种因子刺激神经感受器而产生兴奋现象,并沿着神经纤维的传导,直到中枢。经过中枢的联系,又沿着另外的传导路线,直达所影响的器官,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因为通过针刺形成的“痛感反射弧”,可以使末梢神经和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兴奋或抑制的各种调节反应,进而影响体液、内分泌、免疫等系统,上述系统也产生一系列的相应反应。最终使人体产生局部或整体的良性调节效应,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
孙氏因理相关学说
孙惠卿认为,“刺激广大末梢神经网。自能使许多神经元兴奋运动,交互反射,不论内外、远近都能策应照顾,以发挥各器官、各内脏的功能。增加血液中酵素、肾上腺素,以抵抗各种疾病。所以用本疗法治病,可以不用药物也能得到刺激因素的补益作用,常获得不可思议的治疗效果。通过皮肤刺激的治疗作用,以调节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使其平衡发展、互相照顾。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且有益无害。”这种因理相关论,概括起来,其治病作用和原理有三个要点:一是在“生理上”,以刺痛的驱使力,以抗痛的抵抗力,锻炼、增强人体生理功能,解除疾病,保持健康。二是在“病理上”,要着限于“接通”。疾病产生于人体局部与整体脱节或不协调,“接通”了、协调了,疾病就治好了。三是在“标本”关系上,“治本可除标,治标可以固本”[1]。
医治原理首先,要掌握一套熟练的经络检查法,要善于用拇指的指腹在患者体表反复循按,触摸、推压,找出病区及邻近部位和脊柱及其两侧的阳性反应处,如条索状物、结节状物、泡状软性物等,或是酸、痛、麻木等感觉异常处。检查时要有耐心,注意询问患者,观察患者的表情,找出阳性反应处时应立即打上标记,以免在叩刺中遗忘或再次寻找浪费时间和精力。因为这些阳性反应处是非常重要的叩刺治疗部位。即梅花针治疗的首选部位。阳性反应物的多少与病情的轻重多成正比,多则病重,少则病轻。我们的临床经验证实,叩刺后随着阳性反映处的减少和减小,疾病就随之逐步减轻,阳性反应处彻底消失后,疾病就痊愈了。如慢性气管炎,在第一胸椎至第八胸椎两侧及腰部有条索状物及压痛,颌下有结节,如慢性胃炎在第五胸椎至第十二胸椎两侧有结节,条索状物及泡状软性物,如慢性盆腔炎在小腹、腰、骶、腹股沟有结节及条索状物,坚持长期叩刺这些疾病的阳性反映处后,均能使其逐渐消失而达到治愈的目的。若阳性反应物较多,病属顽固,需耐心长期叩刺方可治愈。
适应证本疗法治疗疾病的范围相当广泛。凡内科、儿科、妇科、伤外科、皮肤科和耳鼻咽喉科等诸多疾病均可治疗,而且见效快、疗效高。如内科的头痛、偏头痛、腹痛、胃脘痛、神经麻痹、痉挛、胃及十二指肠溃疡、高血压病、冠心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风湿性和类风湿关节炎、神经衰弱、咳嗽、支气管喘息、阳痿、早泄等;外科的淋巴结炎、淋巴结核、腱鞘炎、某些手术后遗症、尿潴留等;儿科的小儿麻痹后遗症、消化不良、遗尿等;妇科的月经病、功能性子宫出血等;骨伤科的落枕、肌肉扭伤、骨折延期愈合等;耳鼻咽喉科的鼻炎、神经性聋、牙痛、屈光不正、睑腺炎(麦粒肿)、视神经萎缩等;皮肤科的脱发、神经性皮炎、丹毒、多汗症、皮肤瘙痒症等各科多种常见多发病和部分疑难病症,都有较好的疗效[1]。
禁忌证为了避免不必要的事故发生或造成传染病的流行,以及延误患者的治疗。我们认为,凡是外伤、难产、急腹症、急性出血、诊断未明的高热和急性传染病、严重器质性疾病、重度贫血及严重心脏病、癌症晚期以及叩刺后容易引起出血的疾病,如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等,应列为本疗法的禁忌证。但并不是绝对禁用本疗法,在某些情况下,有的疾病仍可用本疗法配合治疗。
下列情况也应慎用,如咯血、呕血、衄血、尿血、便血和外伤性大出血疾病,应避免叩刺出血部位,以防叩刺后加重出血;各种骨折,忌在患部叩刺,可在患部附近用轻手法叩刺;妇女怀孕期应慎用,尤其有习惯性流产史的孕妇尤应慎用;各种皮肤病、疖肿、皮肤感染,不宜在患部叩刺[1]。
制作方法取钢针七枚(不锈钢针最好),一般用质量好的5~6号缝衣针;竹筷子一根,以富有弹性涂漆圆形有弧度的为宜,长约26~30厘米;结实的细轴线3~4尺;玻璃片一块。
在距离筷子细端约0.5厘米处钻一小孔,孔的大小能放入七枚用线固定(或用塑料管固定)的针束为宜;
将七枚钢针用线捆成圆柱形,然后将针尖轻轻在玻璃片上戳齐,再将针捆紧,把捆紧的针束放入筷子的小孔内,随后检查针尖是否保持平整,并注意筷子弧面向上,弓面向下,针尖应在弓面,穿过小孔的针尖部分占全针长4/l0,针尾部分(即上部)占6/10;
针束通过小孔调整适合,针束与筷子呈垂直,用线成“8”字形缠绕捆紧即成。
塑料柄:针柄用塑料或有机玻璃制成,形似筷子而富有弹性,细端安一个带小孔的螺蒜帽将七枚针放入小塑料管内(较针体短),或用线捆成针束亦可,针尖要齐;使用时将针束放进针柄小孔内,调整合适后,扭紧螺拣帽即可[2]。
操作方法持针有一些讲究。握针不能过紧或过松,过紧了会使腕关节肌肉紧张,影响灵活运动;过松了会使针身左右摆动,容易引起出血。正确的持针法是:右手握针柄,用无名指和小指将针柄末端固定于手掌小鱼际处,针柄尾端露出手掌l~1.5厘米,再以中指和拇指挟持针柄,食指按于针柄中段。这样可以充分、灵活运用手腕的弹力。
手法:梅花针的手法要求用腕力弹刺。刺时落针要稳准,针尖与皮肤呈垂直接触;提针要快,发出短促清脆“踺”的声音。这种叩打的力量,是腕部的弹力。刺时一定要弹刺、平刺,不能慢刺、压刺、斜刺和拖刺。频率不宜过快或过慢,一般每分钟叩打70-90次。刺激的强度分三种:
轻:腕力轻,冲力也小;叩打到局部皮肤略有潮红的程度。
重:腕力重,冲力大;叩打到局部皮肤明显发红,并可有轻微出血的程度。
中:介于轻、重之间;叩打到局部有潮红、丘疹,但不出血的程度。
临床上应根据病情、体质、部位选择不同手法。凡是小孩、老人、体弱和初诊患者,都应是轻度刺激;壮年、急热性病等,一般用重刺激;也可根据病情需要以及患者对针刺的耐受程度,由轻刺激逐渐改用中刺激或重刺激[2]。
使用技巧叩刺法叩刺法有压击法和敲击法。
压击法
拇指和中指、无名指掌住针柄,针柄末端靠在手掌后部,食指压在针柄上。压击时手腕活动,食指加压,刺激的强度在于食指的压力,适合于硬柄针。
敲击法
拇指和食指捏住针柄的末端,上下颤动针头,利用针柄的弹性敲击皮肤,刺激的轻重应根据针头的重量和针柄的弹力,靠颤动的力量来掌握,适合于弹性针柄。
叩刺部位须准确,每叩刺一针之间的距离约在0.3-1.0cm之间。一般每日叩刺一次,连续治疗7-10日为一个疗程,如系慢性顽固性疾病,可持续多治疗几个疗程,疗程之间可间隔3-5日。刺血拔罐法治疗各种痛症疗效特佳,在应用刺血拔罐时,针刺皮肤出血的面积,要等于或略大于火罐口径,出血量须适当,每次总量成人以不超过10ml为宜。
叩击技巧梅花针叩刺时要灵巧地运用手腕部弹力,使针尖叩击到皮肤后,由于反作用力迅速弹起,仅在表皮上一击而起,急刺速离,要有弹性,弹跳着连续有节律地叩刺,要做到平稳,准确和灵活,叩刺速度要均匀,要防止快慢不一,用力不匀地乱刺。如持针不牢,提针慢或针尖带钩,都容易产生拖刺,容易划破皮肤,形成“一”字形的伤痕,并使患者产生刺痛和畏针。针尖起落要呈垂直方向,即将针垂直地刺下,垂直地提起,如此反复操作。防止针尖斜着刺入和向后拖拉着起针,这样会增加病人的疼痛。
正确选配治疗部位局部施术法
如斑秃,可直接叩刺脱发处,很快就能长出新发;神经性皮炎可直接叩刺皮损部位,风湿性关节炎直接叩刺疼痛关节,均可收到佳效。
辩证循经叩刺法
临床根据病属何经则取该经的循行部位叩刺治疗。
取患部前后相对应的部位施术
如单纯性甲状腺肿,可叩刺肿大的甲状腺后,再叩刺项部的相邻穴位:如胆囊炎,叩刺胆囊区皮肤后,可叩刺其背部相对应穴位,如胆俞。
远近配伍施术法
叩刺局部后,再叩刺背部脊柱及其两侧和相关经络循行部位。如头痛,除了叩刺头痛部位和颈椎及其两侧外,还可以叩刺相关经络的循行部位,如前头痛、侧头痛、后头痛和头项痛要分别叩刺手是阳明经、少阳经、太阳经及厥阴经肘膝以下的经络循行部位。如胃及十二指肠溃疡,除了叩刺和十二指肠的体表投影部位以外,还可叩刺腰背部第七胸椎至第一腰椎之间及其两侧,最后再叩刺足阳明胃经膝关节以下的循行部位,收效极佳。
维护保养针具用完后,将针擦干。如果发现针不齐、不紧、生锈时,需及时修理或换针。清毒方法:一般侵入75%的酒精内泡半小时即可。另外,叩打过皮肤病、肝炎等患者的针,应与治疗一般患者的针分开,以免传染。
class="title-folder"hidefocus="true"style="color:rgb(19,,);background:url( 这个其实算是一种针灸的方式,因为摆针的方式有点像梅花,所以被称作是梅花针。梅花针其实算是一种中医针灸方式,是很多的小针浅浅的刺一些穴道的针刺的方式,算是比较传统的针灸的方式,也是一个针灸医学遗产,这种针法在临床上应用还是相对比较广泛的,这边给大家介绍一下。
声明: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敬请告知
一、梅花针的含义
梅花针之所以叫梅花针,跟装针的方式有很大的关系,主要是在针柄的一端装了7个小针,样子比较像梅花,所以就有梅花针的叫法,因为名字相对也比较好记,所以这个名称也被流传开来。当然,也有一个更加雅致的名字,叫做“七星梅花针”。
梅花针算是皮肤针的一种,相当于一种手段,具体的治疗的效果还是要看患者自己的病症,梅花针因为治疗疾病的效果是相对比较显著的,所以这种手法也在临床上比较流传,一般在中医针灸教学的时候,都会教学生梅花针。这种手法也是相对比较简便的,所以也普遍受到推广和欢迎。
二、治疗方法
梅花针一般采取的方式是叩刺法,这种手法又有两种,主要是看所选取的针型,如果是硬柄针,一般采取的方式就是压击法,用食指、拇指、无名指三个手指捏住针,用食指来控制针柄,如果想要刺激皮肤的话,就用食指来施压,这样来起到刺激穴道、治疗疾病的作用。
还有一种方式就是敲击法,主要是在针是弹性针的时候使用,一般是刺入穴道之后,医生用食指和拇指捏住针柄,然后来弹针,通过针的弹性来起到刺激穴道的作用,但是这种针法也是需要专业的手法的,如果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的话,可能会给皮肤的表面留下一些痕迹。
一般来说,不管是哪种方式,主要还是看患者自身的情况,一般治疗的疗程是7到10天为宜。当然,如果是比较严重的慢性疾病可以适当的提高一点治疗的时间。具体的治疗手法和时间还是得看患者自身的情况和医生的诊断,建议患者不要盲目治疗。
三、注意事项
在患者接受梅花针治疗的时候,有很多的注意事项,需要患者和医生都要注意的地方。梅花针需要选取正确的施针位置,可以在扎针之前选取大致的穴道的位置,然后进行按压,这样慢慢的摸索出正确的穴道位置,然后再进行梅花针的针刺疗法,这样才能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第二个比较重要的注意事项是在针刺的时候,速度要均匀,这样才能达到很好的针刺效果,因为如果持针不稳或者是速度不均匀的话,可能会给患者的身上造成一些针刺的伤口。
医生在进行梅花针的针刺治疗的时候,要先了解患者自身的病情,然后选择合适的针刺的穴道,再选择合适的施针的方式,这样才能达到最好的治疗的效果,而不会给患者的身体产生伤害。
梅花针处方药物
主要成分:
梅花针按品种不同分为单头(含可换头式)和双头(含可换头式)两种,按灭菌方式不同分为无...
功能主治:
供临床针刺疗法使用。[详情]
批准文号:
苏食药监械(准)字第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