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袭中药的日本ldquo汉方药rd

专业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190501/7107858.html

提起汉方药,相信大家都有耳闻。

国人去日本旅行购物,汉方药是非常火爆的代购品。

在日本,汉方药馆和水果店、便利店一样普遍,看中医比在国内还要方便。

这个源自中国的草药与古老医方,却在日本遍地开花发扬光大。

最近,我听说了一个震惊又痛心的消息:日本最大的“汉方药厂”之一的津村制药称将要在美国上市。

津村制药称,鉴于目前还没有一个植物药制剂通过FDA(美国药监局)认证,如果能够最终获得审批,美国将是日本汉方药“具有极大潜力的一个市场”。

为了进军美国市场,津村制药已经在美国完成了8个临床试验。

更过分的是,日本人竟然大放厥词,要进入中国市场。

社长在媒体面前夸下海口:“汉方药,力争在中国市场上成为最有名的中药品牌。”

如果这次,日本汉方药真的可以在美国上市,那不是打了中药一记响亮的耳光?美国该怎么看中药?

如果汉方药真的进入中国市场,大受欢迎,国人的脸面往哪放?中医中药还如何生存?

不会化裁,不会炮制,

药材从中国进口,却被世界认可?

日本汉方药真就比中药好吗?

最早,日本人根本就不知道“药”为何物。

古代的日本是个除了火山什么都不多的国家,频繁的火山运动给这个国家带来唯一的收获——温泉。

温泉中蕴含的某些矿物质对人体有着特殊的功用,于是古代日本人生病后经常找不同类型的温泉泡着,俗称“汤疗”。

到了唐代,来唐朝访问学习的遣唐使和僧人们发现中国人在生病时会用草药,他们就拼命的在长安学习中医知识,将医书《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带回了日本,作为看病制药的秘籍。

▲这些厚朴、远志、甘草等草药在奈良东大寺正仓院中保存了多年,据传是鉴真和尚东渡时从中国带到日本的

可很快中医在日本发生了水土不服的现象。

原因出在草药上,医书可以教日本人如何断病,如何开方,可没教日本人如何识别草药,况且很多草药这个小岛上根本不产。

于是中医在日本搁浅了。

到了明朝,经过几百年的探索,日本人对草药的有了一定的了解。日本僧人将“阴阳五行”和“经络学说”带回日本后,日本的“汉方医学”才流行起来。

又过了两三百年,美国的坚船利炮打开了日本的国门,日本政府为了向美国学习,规定只有学习西医的人才能考取“医师资格证”,学中医的日本医生将得不到政府承认。

严令之下,“汉方医学”又迅速衰落了下去。

直到上世纪70年代,随着日本经济快速现代化,患慢性病、过敏性疾病的国民人数迅速增长,特别是老龄化带来了大量的老年病。

西医对此常常无有效解决,而中医药却往往有出乎意料的效果,日本政府才大力鼓励汉方药。

但日本没有几千年的中医沉淀,没有中医教育,汉方药只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绝大多数药物,都是直接按照古方配置的。

用自然容易,面对复杂的慢性病,日本废医存药,连正经传承都没有,有什么能力去发展、创新?

除此之外,与中药相比,汉方药都是用生药,没有炮制这一步。

因而对于一些毒性较大的材料,如附子和乌头,在中药的流程中都是应该炮制后方能入药的。

可就是这样的汉方药,大家可能无法想象,它已经占据了多大的市场?

中国药学会主办的国家级期刊《中草药》曾在年发表过一篇文章,文章中表明:目前日本汉方药占据了全世界90%的中药市场。

在海外中药市场上,中国拥有的专利权仅有0.3%,而日韩却占据了中药专利的70%以上。

我们的中药在哪里呢?

难道我们还不该去反思,去改变吗?

从中医之乡,沦为被榨取的药材基地

中成药无法国际化,但我们的很多道地药材产区却沦为外资的药材基地,不断的被别国榨取价值。

毕竟中国才是这些药材土生土长的地方,有些特殊的药材只能生在特定的气候和水文中。

日本津村制药为了确保中药原材料的质量,在中国建立了70余处符合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药材种植基地。

同仁堂仅具有8处,仅津村药业一家就占有了全国1/3以上。

中国说起来是中药大国,但现在我国中药出口中,比例最高的只是中药材粗加工后的提取液。

出口到日本、韩国等国家后,当即进行深加工,摇身一变成了“高端”的中成药,价格一下翻了十几甚至几十倍。

以而汉方药的价格为例,比国内同类的中成药贵近10倍!

在国内对中成药不屑一顾的中国人,走出国门,却会带回来一大堆“汉方药”。

外资药企对国内中药培养企业早有布局。

年5月,美国东方生物技能以万美元收买了以出产中药为主的黑龙江松花江药业%的股权;

年3月,美国日晖集团对华良药业出资万美元,专门开发吉林长白山“北药”资源;

年7月,中美史克与天津中新药业旗下的达仁堂中药厂展开协作,进入中成药出售范畴。

……

面对此情此景,个中滋味,难以言表。

我国本是中医的发源地,几千年的实践积累,中医药理论博大精深,现在却沦为日、韩、美药企的药材基地。

他们反对中药的时候,究竟在反对什么?

知乎有个问答,叫“要有怎样的知识储备,才能高大上的黑中医?”

其中的一个回答很精辟:

你要黑中医的君臣佐使,你首先要详细的了解什么是君臣佐使;

你要黑中医的五行,你至少要先了解中医五行指的是什么,木不是木头,金也不是金属,水不是H2O,火不是物质在氧气中的燃烧,土不是土壤也不是PM2.5。你需要系统的知道人体内的五行指的是什么,如何相生相克,表现都是什么,哪些符合现代医学的结论,哪些不符合,要做到有的放矢;

你要黑中医的草药,至少常见药材你要知道来龙去脉,哪些植物的哪一部分,中医医书上对其功效是怎么说的,常用药方怎么用的。

如果想做一个全面的中医黑,没有几年的苦功是没办法的,并且真正学贯中西之人往往不会黑中医。

我国作为中医的发源地、“老祖宗”,中医发展为什么这么慢?

我想与中医黑盛行脱不了干系。社会上没有尊重中医的风气,国家推行力度不够,也推行不下去。

一提到中医问题,仿佛个个都是专家,但他们真的懂中医吗?他们用过中医吗?

如果没有,又有什么立场、什么资格大放厥词?

曲解中医的含义,望文生义,丁香医生的火火相克不就是典型的例子吗?

作为“最权威”的医学媒体,但凡有一点了解中医,也不会说出这样的话。

可就是这样的不了解,他们却敢不断的黑中医,影响着中国新一代的年轻人。

在大洋的另一面,他们崇拜的日本、美国,却将敞开大门将“舶来品”中药迎入国门。

美国、日本都将中药纳入本国的医疗体系,日本甚至宣布免于临床检验。

美国人、日本人不懂科学吗?把没有效果的草根树皮当作宝贝买给本国人民吃?

非也,这些经典之所以流传千年,屡屡被禁还能“野蛮生长“自然有它的生命力。

医学为了什么?为了治病救人,最终还是要靠临床验证的。

就像“经络学说”以目前现代医学的认知无法解释它的合理性,但艾灸、针灸就是能治疗很多西医治不了的病。

中医流传了千年,检验了千年,能治病就是好方法。

现代化要在保持民族特色的情况下进行,当一个民族的文化衰落时,不需外国列强坚船利炮,这个民族就会自行瓦解。

中医是我们的民族智慧,早已与我们这个民族紧紧绑在了一起,成了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忘却了传统,就是忘记了中国人自己。

重回世界顶级大国,第一步就是文化自信,就是正视自己的传统,并切实的行动起来。

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模仿的民族,但学习模仿的对象基本只限于强者。这也是中医药在日本发展的逻辑。

中医药在日本复兴

明治维新后的几十年里,日本学校不再教汉方医学。

到20世纪70年代后,情况发生了变化。

随着日本经济快速现代化,患慢性病、过敏性疾病的国民人数迅速增长,特别是老龄化带来了大量的老年病。西医对此常常无法解决,而中医药(汉方医学)却往往有出乎意料的效果。

中日建交也大大加强了中日文化交流,中国中医药的大量成果再度被介绍到日本。

日本政府也给予了大量支持。根据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的原方,目前日本有个处方受到普遍应用。年,厚生省正式将汉方药列入健康保险,把主要的个有效方剂及种生药列为医疗用药,可以进入医疗保险,这样患者个人就只需要承担10%—30%的费用,大大鼓励了汉方药的应用。

随即,中医在日本实现复兴,特别是汉方药取得了巨大的成效。

日本一处汉方

日本汉方药厂有家左右,汉方制剂多达0多种。

89%的日本医生会开汉方药处方,处方用汉方药每年以15%的速度增长。

目前日本6万家药店中,经营汉方制剂的达80%以上,在药局、药妆店的显著位置,基本都能找到汉方药。

日本民众也非常认可汉方药,近80%的日本人认为,汉方医药治疗慢性病十分有效,60%的日本人认为汉方药能促进健康

日本“帝国制药”(日本一家制药公司:编者注)生产的贴敷剂出口4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产膏体1.8万吨,相当于12亿贴,连接起来可以绕地4.2圈,产量居世界第一。

日本人为什么走在了前面?

据说,日本医学权威大肪敬节在弥留之际曾激励弟子们:现在我们向中国学习中医,十年后让中国向我们学习。

核心期刊《中草药》于年在一篇文章中提到:目前日本汉方药占据了全世界90%的中药市场销售份额。

日本汉方药如何实现了逆袭?

1政府支持

除了将汉方药纳入医保体系,减轻患者采用汉方药的药费负担外,日本政府也十分重视汉方医学教育。明治政府曾颁布法律废止汉方医学,年日本文部省批准综合大学医学部、医科大学、药科大学、齿科大学可开设传统医学教育课程。

1年3月,文部科学省发布《教育核心课程设置》,汉方医学教育被纳入其中。到年,80所医科大学全部开展了汉方医学的教育。

政府还投资建立了一系列汉方医药研究机构,比如北里研究所附属东洋医学研究所、富山医科药科大学和汉药研究所

2重视创新

日本的创新主体是企业。

日本制药企业的科技人员占全国科技人员总数的60%,其研发费用占整个国家投入的80%。日本的三大汉方药生产企业(三共、津村、钟纺)的新药研发费用均占每年销售收入的10%—20%。

日本汉方药大多采取颗粒剂、片剂、胶囊剂、口服液等剂型,摆脱了水煎火熬的传统中药服用方法。为最大限度保留药效,药物提取过程采取温浸提取、减压浓缩、喷雾干燥、真空冷冻干燥等技术和设备。

剂型创新,让服用汉方药更加方便,也更加适合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

在制剂外观和口感上日本企业也进行积极创新:颗粒美观、包装精致、口感好。一些汉方药颗粒剂能直接口服,都不需要水送服,一改中药粗糙、苦涩的观感。

企业最能贴近市场,也最有活力。比如,日本“小林制药”(日本一家制药公司:编者注)瞅准“雾霾商机”研制出“清肺汤DUSMOCK”,大力向中国游客推销。因为中国游客爆买,“小林制药”计划年把“清肺汤”的产量增加30%,达到约万包。

日本在中药“六神丸”的基础上,加入人参、沉香研制的“救心丸”,年出口就超过1亿美元。

3严苛的质量控制

中医给人一个很深的印象就是“随意”。上海中医药大学曾做过一个实验,邀请十六位资深中医教授进行诊断,结果判断舌质淡红、脉象信息一致性都不到60%。

日本在汉方药的生产过程中,就极力压缩这种“人为”因素。

20世纪80年代末,日本颁布汉方药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汉方药都按这个标准生产。

日本还专门出台了药材种植规范,要求生产过程中尽量不用化肥和农药,尽可能降低农药残留和重金属含量。对每个环节都有详细记录,以保证原材料的质量。

除了检测性状、干燥减重等项目外,日本对于汉方药中重金属残留量和农药残留量的监控非常严格。而且日本汉方药对于鉴别和含量测定的要求非常高,普遍比中国中药标准更为严格。

标准化,是现代生产的显著特征。标准化后的汉方药不会与欧美标准发生冲突,显然也更有利于汉方药走出日本国门,被国际市场接受。

比如,津村制药的“六君子汤”就被西方医学界用来进行辅助抗癌治疗。

4重视传承

中药原料、中医典籍,是中医药的两大法宝。

中药强调“道地药材”。“津村药业”先后在中国建立了70多个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药材种植基地。国内拥有最多GAP基地的中药企业是同仁堂,而同仁堂GAP基地也才只有8个。中国生产的大量药材原料出口到日本,日本进行加工再把成药卖到全世界。

但是近年来日本汉方药企开始加速中药材国产化。比如,津村用青森县八户市的废弃小学,进行药用人参栽培国产化种植,在北海道年前年栽培量有望增加到0吨,是年的3倍。

重视中医古籍的传承。不同于西医,中医的智慧植根于中国传统古籍之中。现在日本汉方医籍的藏书量仅次于中国,还有20多家汉方医籍出版和翻译机构,每年出版汉方医药书籍多种。不仅注重古代书籍,日本还特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uanchaonanzhong.com/lzyj/598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