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阙穴命脉之源,是每个人的命根子

:位于肚脐正中,属于任脉的穴位。

神阙穴为任脉上的阳穴,命门为督脉上的阴穴,二穴前后相连,阴阳和合,是人体生命能源的所在地,所以,古代修炼者把二穴称为水火之宮。东方老师称“神阙穴---男女生殖系统---命门穴”为命脉。

具有温阳救逆、利水固脱的功效,有回阳固脱、健运脾胃等作用。

脾胃疾患及急救:如急慢性肠炎,细菌性痢疾,肠粘连,脐腹冷痛,水肿臌胀,便秘脱肛,中风脱症,四肢厥冷,休克,腹痛,泄泻,水肿,虚脱,久泻,痢疾,绕脐腹痛,便秘,肠癖下血,昏厥,痫证,妇人血冷不受胎,产后尿闭,癃闭,小便不禁,五淋,疝气,中暑,角弓反张,泄痢,尸厥,风痫,水肿鼓胀,肠炎,产后尿潴留等。

神阙穴是任脉上的一个重要穴位,又称“脐中”、“气舍”、“气合”、“维合”、“环合”、“命蒂”。神阙穴,乃人体生命之门,是人体全身个穴位中唯一看得见、摸得着的穴位,地处人身阴阳相交之处,诸气会聚之所,为生命之根蒂。人体先天的强弱与此穴密切相关。神阙穴还是调整脏腑、平衡阴阳的枢纽。经常按摩神阙穴能调和脾胃、益气养血、复苏固脱,具有良好的养生保健作用。

神阙,是君主所居住的宫殿的门,“神阙”就是元神的门户。

我们都知道,脐带是婴儿从母体吸取营养的唯一通道,是胎儿身上最先长出来的东西。有了脐带,然后再生肾,易经八卦中肾属水,"天一生水",是人体生长的开端。

婴儿生下来后,这条吸收营养的通道就关闭了,按压或艾灸神阙等于重启这条通道,从生命的源头激发自身的潜能,其作用在于激发人体的元神、元气。

人在胎龄3个月时,脐带就形成了。

脐带是胎儿与母体联结的纽带。各种营养物质和氧通过脐带源源不断地进入胎儿体内,同时胎儿代谢的废物又通过脐带运输出去,这就是胎盘循环。

胎盘循环保证了胎儿的正常生长与发育。经“十月怀胎”,胎儿体重达3~4公斤、身长50厘米。胎儿娩出之后,脐带就完成了输送营养的历史使命被结扎、剪断,待断端干燥之后,就是腹部的肚脐。

中医学十分重视肚脐部位,称它为“神阙”。《道藏》一书对此作如下解释:“神者,变化之极也,故名之以‘神’;‘阙’为中门,以示显贵。”中医认为,肚脐是心肾交通的“门户”,神仙居住的地方,故名“神阙”。

所谓元神、元气,就是指人在生命开端的那一刻就有的神和气,它的力量是强大的,不然不能发育成胎儿的生命。元神和元气一直伴随着人走完生命的全程,而很多疾病都源于元气的衰弱,但只要重新激活元神和元气,任何疾病都能很快治愈。要激发元神、元气,就要到它们居住的地方去找它们,这个地方就是神阙。

据考,“脐中”为古代丹家练功过程中所发现的“玄关一窍”,即气穴。人们出生后,剪去脐带,留一点真元之气聚于脐下,为生命的根本。古代练功人也认为,人体有一个以脐为中心的太极图,直径为三寸大小,中间有两个对持抱阴阳鱼,产生阴阳感应,气血升降出入,生机周流不息,以脐为中心的九宫分布是生命的中枢,即生命之根。神阙穴是人体生命最隐秘最关键的要穴,与命门穴遥遥相对,一在任脉一在督脉,阴阳和合,是人体生命能源的所在地。

神阙与命门是人体阴阳的两个支点。如果将人体分为左右两半,脐就在这条分离线上。在这分离线的前部,中医学中称为“任脉”,后部称为“督脉”。任主诸阴,神阙为阴中之阳;督主诸阳,与神阙相对的、处在督脉的“命门穴”为阳中之阴。任脉和督脉就好象人体的阴阳鱼,而神阙和命门二穴就好象阴阳鱼的眼睛。命门是里面两个肾脏的正中点,就象坎卦,肾属水,故上下两爻(这里可比喻两肾)均为阴爻,而中间一爻为阳,属阴中之阳,是坎中之一点真阳;神阙就象离卦,离中之一点真阴,即是离卦中的阴爻。神阙与命门一前一后,互为相应,维系着人体的阴阳平衡,则生命不息,生生不已。

神阙穴的五大功效

1、利尿消肿,畅达气机

神阙位于人体的下腹部,可通达人体的肾阳,而肾又主水,与人体的大小便密切相关。

因而对老年人前列腺增生等泌尿系疾病伴有水肿的患者,可选用神阙穴,温补肾阳,肾阳充盛则小便排泄通畅。小便等秽浊水液排出体外,则人体气机通畅。

2、温补下元,调经止痛

不少女性朋友都存在这样的问题,每至月经或临近月经将来之时,小腹冷痛,甚至疼痛难冷,部分患者会出现晕厥,冬季症状尤为明显。可伴见四肢冰冷、面色苍白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这些症状的出现都与下元(即肾阳)亏虚密切相关。对于此类患者,可通过神阙穴的保健来达到温补下元,调经止痛的目的,缓解上述症状。

3、祛风除湿,活血止痛

有许多老年人,或长期体力劳动的患者,由于老年退行性改变或过度劳动致使筋骨损伤,出现肩背、腰腿部的疼痛,而且每遇阴雨天气则疼痛感加重,时间长久会出现关节的肿胀与畸形,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神阙穴具有祛风除湿,温通经络,活血止痛之效。经络通则疼痛自除。

4、调和脾胃,促进消化

脐又称“环谷”,与腹膜直接相连,与大肠、小肠、肝、脾、胃、胆、胰等中、下焦脏腑,距离很近。脐位任脉,凹陷似井,八卦中为坤。坤属土数八,与脾相应,与胃相表里,故坤主消化系统。民间流传,按摩腹和脐,可助消化。

5、补肾益气,强身健体

李时珍曰:“脐者,人之命蒂也。以其当心肾之中,前直神穴,后直命门,一点真元,属命门丹田。”脐为“命蒂”,肾为“坎”。坎,水之意也。古人将脐,看作是肾水与心火的天然混合区,修炼的关键部位。

脐属任脉,通督、冲、带脉,与生殖、经、带、胎、产密切相关,故脐与泌尿、生殖系统关系密切。临床常通过脐疗来治疗阳萎,遗精、早泄及月经不调、痛经、崩漏、带下、滑精、不孕等症。

肾为人体一身之本,肾气亏虚则人体可出现腰背酸痛、神疲乏力、脱发、腹泻,男性阳痿、女性月经失调,儿童则容易生长发育迟缓。因此,早期选用神阙治疗,可达到补肾益气,强身健体之功。同样对于经常体质虚弱的老年人和儿童也可以选用。

男人都希望自己性能力“经久不衰”,想做到这一点,除了先天禀赋充足,日常生活中的保养也十分重要。在中医男科门诊,医生会建议一些男性通过按摩肚脐部位的“神阙穴”来调和气血,保持性能力。轻轻按摩神阙穴,或用艾条灸神阙穴,能改善男性内脏器官代谢,进而促进性能力的旺盛。

6、固表止汗

现实生活中又这样一类人群,不自主地出现手足的汗出,而且活动后加重,可伴见手足冰冷、畏寒怕风。神阙穴可以通过温补下元而达到固表止汗之功。需要强调的时候,对于夜间盗汗、手足心烦热、平素便秘、夜间烘热的更年期患者则不可以选择神阙穴。

神阙穴:一穴治百病。中医认为“脐通百脉”,神阙穴为任、冲、带三脉交会之穴,也是中、下焦之枢纽,临近胃及大小肠,与人体十二经脉、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皮毛骨肉都有着极为密切的生理、病理联系。智慧的古人从胎儿借助脐带吸收营养得到启发,认为神阙穴是人体的“治病点”,以它为中心施药,可以让药性循行全身,达到“一穴治百病”的治疗效果。

大量案例显示,艾灸神阙穴对于痛经、子宫肌瘤、慢性盆腔炎等妇科疾病都有不俗的效果。此外,艾灸神阙穴还可有效治疗腹痛、腹泻、急慢性胃痛、胃下垂、顽固性呃逆、功能性消化不良、结肠炎等。

神阙在肚脐眼上,是腹部的核心,所以对于发生在腹部的疾病,有很好的效果,如五更泻、慢性腹泻、产后尿潴留等等。现代研究也表明,刺激神阙穴,可以很好地增强人体的免疫力!

有科学家用“黄金律”来测量人体,结果惊奇地发现:从肚脐到脚的长度,与肚脐到头顶长度的比值,恰好等于0.,就是说,肚脐正位于人体的“黄金分割点”上。而现代科学研究表明,0.在养生中起重要作用,所以“黄金分割点”应是调整人体功能的最佳作用点。实验研究也证明:通过药熨、艾灸等刺激,有助于调节人体神经系统及内分泌活动,尤其是能显着提高人体免疫功能,从而能起到扶正祛病、益寿延年之作用。

神阙穴与人体生命活动密切相关。我们知道,母体中的胎儿是靠胎盘来呼吸的,属先天真息。婴儿脱体后,脐带即被切断,先天呼吸中止,后天肺呼吸开始。而脐带、胎盘则紧连在脐中,所以,没有神阙,生命将不复存在。人体一旦启动胎息功能,就犹如给人体建立了一座保健站和能源供应站,人体的百脉气血就能随时得以自动调节,人体也就健康无病,青春不老。

经常对神阙穴进行锻炼,可使人体真气充盈、精神饱满、体力充沛、腰肌强壮、面色红润、耳聪目明、轻身延年。并对腹痛肠鸣、水肿膨胀、泻痢脱肛、中风脱症等有独特的疗效。

对于养生或疗病来说,每天压肚脐眼儿也是妙用无穷的一招。方法很简单:只要用手指压在肚脐眼上,不需要进行任何揉动,根据自己的舒适程度调整一下按压力度的大小就行了,如果感觉压得太紧,就放松一点,如果感到太松了没感觉,就压重一点。按压时要平心静气,把意念集中在肚脐眼儿上,数自己的呼吸,数到次,压脐的时间就够了,每天压一次即可。

除了按压之外,神阙穴的保健方法还有:

揉转法:每晚睡前空腹,将双手搓热,双手左下右上叠放于肚脐,顺时针揉转(女子相反),每次下。

聚气法:端坐,放松,微闭眼,用右手对着神阙空转,意念将宇宙中的真气能量向脐中聚集,以感觉温热为度。

温养肚脐可鼓一身之阳气

神阙穴邻近胃、肝胆、胰、肠等器官,通过对神阙的温养,还可以治疗腹痛、腹泻、急慢性胃痛、胃下垂、顽固性呃逆、功能性消化不良、结肠炎、脱肛等病症。往下可以温肾,上润养五脏,《伤寒论》上说人类大多慢性疾病往往是湿气寒气邪气入侵,未能排除体外而导致阳气不足,五脏不调,所以百病易生。

保暖肚脐

肚脐是最怕着凉的地方。肚脐和腹部的其他部位不同,脐下无肌肉和脂肪组织,血管丰富。作为腹壁的最后闭合处,皮肤较薄,敏感度高,具有渗透性强、吸收力快等特点。因屏障功能较差,在人体又属相对虚弱之地,易受凉而染风寒。

睡眠时更要注意脐部的保暖,以免引起腹泻或感冒。尤其对于年轻女性而言,特别是经期女性,血管处于充血状态,穿露脐装最易因受凉而使盆腔血管收缩,导致月经血流不畅,时间长了会引起痛经、经期延长、月经不调等。

此外,穿着露脐装会使腰腹部裸露,容易受冷热的刺激引起胃肠功能的紊乱,导致病菌的入侵,出现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系统疾病。而且脐部肌肤较娇嫩,易于受损,脐眼又容易汇集污垢,如不小心也会引起感染。

揉按肚脐

按摩脐部可促进胃肠蠕动,有助于消化吸收,大便溏泻者可调,秘结者可通。方法:仰卧,两腿弓起,先以右掌心按于脐部,左掌放于右手背上,顺时针轻轻按摩36圈。然后,换左掌心按于脐部,右掌放于左掌手背上,逆时针轻轻按摩36圈。

每晚睡前空腹,将双手搓热,掌心左下右上叠放贴于肚脐处,逆时针做小幅度的揉转,每次20~30圈,也可起到温养神阙穴的作用。

经常坚持揉按肚脐,可以健脑、补肾、帮助消化、安神降气、利大小便,加强肝脏肾脏的新陈代谢,使人体气血旺盛,对五脏六腑的功能有促进和调整作用,而且可以提高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艾灸肚脐

不懂配穴,就灸神阙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艾叶取太阳真火,可以回垂绝元阳。服之则走三阴,而逐一切寒湿,转肃杀之气为融和。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可见其对艾灸的推崇程度。

神阙穴是人体生命能源的所在地,但人出生之后,这个生命开关就关闭了。艾灸神阙穴就相当于重新开启这个开关,从生命的源头激发人体的元神元气。它们促成胎儿生命的发育、形成,并伴随人走完生命的全程。很多疾病之所以发生都是源于元神元气的衰弱,只要重新激活元气元神,就可大大增强疾病的治疗效果。

神阙穴最怕寒邪,因此适宜温养,经常艾灸神阙穴,不仅可以防止受凉,还能鼓舞一身之阳气。因为“脐朝百脉”,外与皮肤肌腠、四肢百骸相连,内与十二经脉、五脏六腑相通,在此处艾灸补阳,可充分发挥经络的传导作用,让补阳效果事半功倍。古代,针对重症病人昏迷的情况,大夫常在肚脐上艾灸,有时甚至一口气灸几百壮,让病人尽早苏醒,恢复意识。

艾灸神阙具有补脾肾,益精气,抗老驻颜之功,有活化细胞、润肤驻颜、紧致肌肤的作用。古时有不少“灸脐”使人健康长寿的记录。保健灸可用“艾卷”或“艾炷”施行。其中用艾条灸肚脐,是日常一种实用性很强的保健治疗方法。我们可以把艾条(中药店有售)的一端点燃,放在距离肚脐处皮肤2~3厘米处悬灸,持续时间为10~15分钟。因为艾条本身就有温通经脉、理气祛寒的作用,用它灸神阙,可发挥刺激穴位和燃艾温热刺激的双重作用。

“艾炷”灸是用艾绒做成的一个蚕豆大“宝塔”状艾粒,放在皮肤穴位上点燃,或在“宝塔”下面垫上姜片或盐末等,称为隔姜灸、隔盐灸。神阙穴的隔盐、隔姜保健灸法,可间隔进行,每月10次左右,以每晚9点灸之为佳;一般每次可灸3~5炷,即点燃3~5个小“宝塔”,每次以感到局部温热舒适、稍有红晕为度。

灸此穴可以提高NK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的活性,从而达到抗病强身保健的作用,具有温阳固脱,苏厥救逆,补中理气之功效。《医学入门》中说:“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高血压患者或容易上火生疮、饥饿状态的人,以及饭后2小时内最好不要灸。

古人十分重视用神阙穴来养生和治病。神阙穴可灸不可针,古时候的医生遇到有人中风不省人事,总会灸这个穴,有时甚至灸到壮乃至几百壮。名医陈良甫说:“旧传有人年老而颜如童子者,盖每岁以鼠粪灸脐中神阙穴一壮故也。予尝患久溏利,一夕灸三七壮,则次日不如厕……足见经言主泻痢不止之验也。又予年逾壮,觉左手足无力,偶灸此而愈。”这段话告诉我们,灸神阙穴可以延缓衰老,能治疗慢性腹泻,还可以治四肢无力。

灸法也很简单,只要您在穴位上拿艾绒堆一个柱,在柱头点火,艾绒就会燃烧,等燃烧到肚脐眼儿稍有疼痛的时候,马上用手把艾绒按灭。这就算一壮。灸壮则要重复上述动作次。有时候,还可以在艾绒底下垫一片薄薄的鲜生姜,这即可以保护穴位的皮肤,又因为生姜的辛温之气可入人体,效果更佳。所以,如果要灸神阙,最好垫一片生姜或蒜片。更简单一点的,还可以直接用从药店买回的艾灸条,点燃后在肚脐附近熏烤;最简便的是用艾灸器,点燃艾炷后,放入灸器内,对准穴位施灸。令人称奇的是,神阙穴最耐温热,在与其他穴位同时施灸时,别的穴位觉得灼痛时,唯独神阙不觉灼痛,只觉得痒痒的,舒服极了。坚持艾灸,不久,您就会发现您的身体变得非常舒服。

歌曰:常灸神阙穴,万病自会灭,丹田一把火,生命永不歇。

张景岳在《类经图翼》中说:“神(阙)穴若灸至三五百壮(量词,施灸时,一撮艾绒灸完为一壮。),不惟愈疾,亦且延年”,道出了养生之道的真谛。

药物敷脐

神阙穴:药物利用度极高

在人体所有穴位中,神阙穴的药物吸收效果最好。因为神阙穴是任脉上的阳穴,而任脉是“阴脉之海”,调节阴经气血,因此神阙统领一身气血。像经闭不孕、带下色白、小腹积块、胀满疼痛等症状也与任脉直接相关。故而,中医有“打通任脉,气血自足”的说法,而打通任脉必得打通神阙穴。PS常说任督二脉,督脉上大椎,风门,命门也都是比较重要的穴位。

现代医学证明,肚脐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为腹壁最后闭合的地方,角质层最薄,屏障功能最弱,因此药物易穿透扩散,且肚脐下无脂肪组织,渗透力强。脐下腹膜布有丰富的静脉网,连接于门静脉,使药物得以由此捷径到达肝脏,避免胃肠道的影响。因此,神阙穴的药物利用度极高!不爱喝蒲地蓝的宝宝可以通过肚脐吸收,效果更好。

治疗风寒感冒可用药物敷脐法。将生姜切成姜蓉,然后将姜蓉敷到肚脐处,用医用胶带固定,每天10分钟,可以有效祛除体内寒气,治疗脾胃虚寒,治疗腹泻,调理养生。

脐疗法和药枕疗法一样,是中医外治疗法中的一种。脐疗法是通过经络的联络作用,内达脏腑,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

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文物,春秋战国时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中现存共有个配方,其中就有肚脐填药、敷药、涂药等敷脐疗法的内容有70多个配方,并且有治疗不同疾患的治法,是打开脐疗法的先河。

秦汉时期,中医经典巨著《黄帝内经》中记载了许多关于敷脐的理论,阐述了脐与十二经脉、五脏六腑相关学说的论述。如《灵枢营卫论》、《素问气穴论》中都明确记载有“脐穴”,为后世脐疗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在其传世之作——《本草纲目》卷三、四的“百病主治方”中,记载有较多脐疗法的配方,如用“五倍子研末,津调填脐中,以治疗自汗、盗汗;用黑白牵牛为末,水调敷脐上,治疗小儿夜啼。”由此可以说明敷脐疗法在明代就初具规模了。这一时期另外一些著作,如《景岳全书》、《古今医统》等均有脐疗的一些内容,从而使脐疗在内容上更加丰富,应用范围更加广泛,更加普遍,为后世应用脐疗法,并使之成熟奠定了基础。

清代具有一定革新精神,颇负盛名的民间医药学家赵学敏在其整理编写“走方医经验的著作《串雅内编》、《串雅外编》中对敷脐疗法的民间单方验方做了较详细的描述,如治疗腰病以生姜、水胶共煎成膏,厚纸摊贴脐眼,效果甚佳。又如痢疾用绿豆、胡椒、麝香、胶枣,共捣烂贴脐上,使这些民间草医的独到经验得以流传,大大的丰富了脐疗的内容,为脐疗的发展,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uanchaonanzhong.com/lzyx/832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