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沙门氏菌病又称副伤寒,是由沙门氏菌属细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以败血症、流产、下痢、迅速死亡为特征。
幼兔多表现为腹泻和败血症,妊娠母兔主要表现为流产。
病原
病原菌主要为鼠伤寒沙门氏菌和肠炎沙门氏菌,为革兰氏阴性、卵圆形小杆菌,不形成芽胞,有鞭毛。
该类菌生命力不强,常用消毒药都能杀死。多种动物都能感染发病,也可引起人的食物中毒。
流行特点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春季发病率最高。不同品种不同年龄的家兔均可被感染,但以幼兔和孕兔易感。死亡率高。以消化道为主要感染途径。
断奶幼兔和妊娠25天后的母兔易发病。传播方式一种是健康兔食入了被病兔或鼠类污染的饲料和饮水;另一种是健康兔肠内寄生的本菌,在各种应激因素作用下,兔体抵抗力下降,趁机繁殖和毒力增强而发病。
仔兔还可以通过子宫内或脐带感染。
症状
患病后除个别病例突然死亡外,多数病例出现腹泻,体温升高,精神沉郁,食欲不佳,母兔从阴道流出脓样分泌物,阴道黏膜水肿、充血,孕兔常发生流产与死亡。
多数病例在怀孕27~28天分娩前夕流产。流产后耐过未死的母兔,以后也不易再受胎。未流产的胎儿常发育不全或全木乃伊化。也有的患病母兔其胎儿液化。
幼兔患病后多呈顽固性下痢,粪便稀薄,常带胶冻样黏液。内脏充血或出血,肝脏有散在性或弥漫性针头大灰白色病灶,脾脏充血肿大。蚓突黏膜有弥漫性、淡灰色粟粒大的结节。
临床症状
⑴个别病兔不显症状即突然死亡。
⑵幼兔多表现急性腹泻,粪便带有黏液,体温升高至41℃,不食,渴欲增强,很快死亡。
⑶母免表现化脓性子宫内膜炎和流产,流产多发生于妊娠25天后至将近临产的母兔。妊娠兔发病率可高达57%,流产率达70%,致死率为44%。如未死而康复者不易受胎。未流产的胎儿常发育不全、木乃伊化或液化。
剖检病变
⑴内脏充血、出血。
⑵淋巴结肿大。
⑶肠壁可见灰白色结节或坏死灶。
⑷肝脏有小坏死灶。
⑸脾脏肿大(图1-82~图1-85)。
示图
图1-82~1-83
图1-84~1-85
诊断要点
⑴根据幼兔腹泻、内脏病变和妊娠母兔化脓性子宫内膜炎、流产可做出初步诊断。
⑵确诊应根据细菌学和血清学检查结果。
预防
⑴加强饲养管理,增强兔体抗病力。
⑵定期对免舍、用具进行消毒。
⑶彻底消灭老鼠和苍蝇。
⑷妊娠前后母兔注射鼠伤寒沙门氏菌灭活菌苗,每只兔皮下注射1毫升。
⑸疫区兔群每年定期注射2次。
⑹定期用鼠伤寒沙门氏菌诊断抗原普查带菌兔,对阳性者要隔离治疗,无治疗效果者严格淘汰。
治疗
⑴庆大霉素,每千克体重10毫克,每天2次,连用5天。
⑵氯霉素肌内注射,每次1~2毫升,每天2次,连用3天。
⑶土霉素口服,每千克体重50毫克,每天2次,连用3~5天;
土霉素肌肉注射,每次每千克体重20~25毫克,每天2次,连用3~4天。
⑷乳酸环丙沙星肌肉注射,每千克体重5毫克,每天2次,或用环丙沙星纯粉1克加水40毫升饮服。
⑸静脉注射10%葡萄糖盐水,每只兔每次20~40毫升。
⑹黄连3克,黄芩6克,黄柏6克,马齿苋9克,水煎汁口服,连用2~3天,有一定疗效。
⑺大蒜洗净捣烂,1份蒜5份水凉开水比例灌服,每天3次,连用5天。
※⑻配合治疗:益牧畜宝克拌料斤,喂7-10天。最好全程饲喂进行防控。
诊治注意事项
本病的诊断主要根据腹泻和流产症状,但这些症状见于多种疾病,如腹泻见于魏氏梭菌病、大肠杆菌病、泰泽氏病、葡萄球菌病、球虫病等,应注意鉴别。
用土霉素治疗时应注意休药期。
发布兔子信息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