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没想到是癌!3年了,我年年体检,这颗卵巢囊肿竟完全没有变化。”再次来到卵巢肿瘤专病门诊,拿到病理报告的那一刻,杨女士瘫坐在椅子上,身边的浙大妇院肿瘤二科主任陈亚侠拍拍她的肩膀安慰道,“幸好,手术及时,还属于Ⅰa期,没有扩散转移的迹象,不用放化疗。”
比起其他人,杨女士不幸患癌,但又比大多数卵巢癌患者幸运多了,因为她心血来潮入院复查,才得以及时将体内这颗“炸弹”连根拔起。
没有变化的卵巢囊肿竟是恶性肿瘤
杨女士今年48岁,杭州本地人。3年前,她在单位体检中查出左侧卵巢有颗直径3厘米左右的囊肿。
“囊肿不就是个水泡吗?我正好处在围绝经期,以为绝经后,囊肿可能会消失,加上平时没有异常出血或者不适,医院细查。”这两年,杨女士年年参加单位体检,囊肿一直存在,但没有任何变化的迹象,她也没太在意。
今年3月,杨女士心血来潮,想到自己已经绝经了,体检出来囊肿还在,就拿着体检报告到浙大妇院卵巢肿瘤专病门诊咨询。医生建议她做进一步检查,结果却令她大吃一惊:“怀疑是肿瘤,需要手术切除。”
手术由陈亚侠主刀,上周五,她通过腹腔镜为杨女士切除了囊肿。术中,等来的快速冰冻病理报告结果不好,是颗粒细胞瘤,陈亚侠立即调整手术方案,在腹腔镜下为杨女士实施卵巢恶性肿瘤根治术,切除了双侧卵巢、子宫、盆腔淋巴等。这是一种恶性肿瘤,发病率为10万分之0.05-1.7,占卵巢癌的2%-5%。这颗看似很安全的囊肿,竟戴着伪装的“面具”。
最小的卵巢癌患者只有13岁
“许多人看到体检报告上的卵巢囊肿,认为只是水泡,很少进一步检查。但囊肿也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其中生理性的占70%到80%,会自然消失,还有一部分则需要处理。”平时复查,医生通常建议在例假第五天做B超,这时子宫内膜最薄、生理性囊肿普遍变小或消失,能够判断是否存在病理性囊肿。
“事实上,像杨女士和沈女士这样,能早期发现卵巢癌的患者是极少的。”陈亚侠提到,卵巢癌的全球发病率为万分之一左右,致死率高,晚期患者5年生存率仅为20%到30%。医院每年都会接诊多个新发的恶性卵巢肿瘤患者。
“卵巢癌进展极其迅速,有时前一年体检还好好的,几个月时间就发展到晚期;有时刚被查出,没过几个月就去世了。”陈亚侠说,卵巢癌有三个2/3的特性:2/3的患者发现时已是晚期,2/3的患者对化疗敏感,2/3的患者会复发,是名副其实的女性隐秘杀手。
在浙大妇院接诊的卵巢癌患者中,平均发病年龄为52岁。最小的患者只有13岁,直到出现大量腹水才入院就诊,很快就走了。
肿瘤指标CA升高要警惕
“每年的职工体检都会涵盖各项肿瘤标志物检查,其中CA是卵巢癌的特异性检测指标。如果这项指标异常升高,就要引起注意,及时复查。”平时,经常有女性因为肿瘤指标异常到门诊咨询,陈亚侠提醒,当女性存在子宫内膜异位、腺肌症、怀孕、例假时,都可能导致CA升高,不需要过于恐慌,做好定期复查即可。
“当然,并非肿瘤标志物正常,就一定没问题,杨女士的CA就在正常范围内,因此还要进行综合检查来判断。”陈亚侠说。
“有数据显示,如果家族中没有卵巢癌患者,一生中发生卵巢癌的概率大约为1.4%;如果有一个一级亲属,比如母女、姐妹患病,那么发生卵巢癌的机会就增加到5%;如果有两个或以上的一级亲属患病,卵巢癌的发病机会将上升到7%。”浙大妇院妇科肿瘤科主任万小云说,乳腺癌、大肠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等,都与同一种基因突变有关,有这类癌症家族史就属于高危人群,最好每年做一次盆腔B超检查。
“由于卵巢癌发病原因和机制不明,因此难以预防。目前来看,生育孩子、孩子出生后进行母乳喂养,对其有一定的预防效果。”万小云主任说。
记者
柴悦颖通讯员
孙美燕
杭州日报养生道与养生大咖面对面参加养生讲座、义诊获得不定期送出的养生礼品感谢阅读,如果觉得还不错,请点并转发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