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卵巢囊性病变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

卵巢组织结构复杂,代谢旺盛,月经周期解剖、生理变化大,是女性最易患病和病变种类最多的器官之一,其大多数病变的诊断和处理有赖于影像学检查。

卵巢病变种类繁多,60-70%为囊性病变,且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

影像检查方法:超声、CT、MRI。MRI软组织对比度好,多方位成像,无放射损伤,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女性生殖系统疾病的检查。

疾病分类

卵巢囊性病变:

卵巢瘤样病变

卵巢囊性肿瘤

卵巢瘤样病变:

功能性囊肿(滤泡囊肿、黄体囊肿)

多囊卵巢综合征

腹膜包裹性囊肿

子宫内膜异位囊肿

卵巢囊性肿瘤:

卵巢冠囊肿

浆液性囊腺瘤

黏液性囊腺瘤

囊腺癌

畸胎瘤

卵巢的囊性病变中有实质成分和间隔的,应首先考虑为肿瘤性病变,对直径超过5cm以上的囊性病变,即使没有实质成分和间隔,也应高度怀疑为肿瘤性病变。

卵巢囊性病变(按部位分类)

部位

病变

单侧

滤泡囊肿,黄体囊肿,卵巢冠囊肿,

囊性畸胎瘤,子宫内膜异位囊肿,黏液性囊腺瘤/癌

双侧

浆液性囊腺瘤/癌,多囊卵巢综合征,

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囊性畸胎瘤

卵巢囊性病变(按囊内容物分类)

内容物

病变

滤泡囊肿,卵巢冠囊肿,囊性畸胎瘤,

浆液性囊腺瘤/癌,多囊卵巢综合征

高铁血红蛋白

子宫内膜异位囊肿,黄体囊肿

脂肪

囊性畸胎瘤

蛋白

黏液性囊腺瘤/癌

钙化

囊性畸胎瘤,浆液性囊腺瘤/癌

鉴别诊断流程图

卵巢囊性病变的MRI表现与鉴别诊断

疾病类型

囊壁

分隔

实性成分

内容物

T1WI

内容物

T2WI

强化

特点

滤泡囊肿

薄壁

单房

低信号

高信号

多小于3cm

黄体囊肿

薄壁

单房

低/高信号

高信号

可有血肿表现

多囊卵巢综合征

较厚

多囊

低信号

高信号

囊壁强化

囊间见T2WI低信号的纤维组织

子宫内膜异位囊肿

薄/厚壁

单或多房

高信号

高信号

囊壁/分隔强化

血肿表现

“卫星囊”

卵巢冠囊肿

薄壁

单房

低信号

高信号

可体积较大

囊性畸胎瘤

较厚

单或多房

低/高信号

低/高信号

囊壁强化

可见脂液平面

卵巢囊腺瘤

薄壁

单或多房

低/高信号

高信号

囊壁/分隔强化

壁/分隔较均匀

卵巢囊腺癌

薄/厚壁

单或多房

低信号

高信号

囊壁/分隔强化

可见实性部分、恶性征象

相关疾病影像学表现

1、功能性囊肿

亦称卵巢非赘生性囊肿,是与卵巢功能密切相关的潴留性囊肿,临床上与月经周期关系密切,多在2个月内自行吸收,常见排卵前的滤泡囊肿和月经前的黄体囊肿。

(1)滤泡囊肿:

由卵泡排卵失败后继续生长而成,直径一般在3cm以下,不超过5cm,常无症状,但囊肿破裂或扭转可引起腹痛,病理所见囊肿表面光滑,单房,囊液为水样或呈血性,壁薄,灰白色。

CT上表现为类圆形单房囊性密度灶,囊液多呈水样密度,囊壁薄,边界清晰;MRI上表现为类圆形长T1长T2信号灶,内部信号均匀,囊壁薄而光滑,增强扫描囊壁轻度强化。

46岁,右侧卵巢滤泡囊肿MR(T2WI、增强)

(2)黄体囊肿:

为排卵后囊性黄体持续存在或黄体血肿含血量多所致,直径2.5-6cm,大于4cm者少见,为单房薄壁,常见囊腔内出血。病理所见早期可似血肿,卵巢表面呈特征性花环状。CT上表现为类圆形等低密度灶;MRI上合并囊腔内出血时表现为囊液信号多样,信号欠均匀,囊壁薄而光滑,增强扫描囊壁无明显强化。

2、多囊卵巢综合征

由于内分泌异常所导致的卵巢增大,纤维包膜厚,特点为重复性不排卵,临床表现不孕,月经不规则及继发性闭经。

双侧卵巢可对称性明显增大,包膜增厚,含多个囊肿,部分囊肿很小,CT不易发现,MRI上内为多数圆形长T1长T2信号的卵泡,壁较厚,其间见T2WI低信号的纤维组织。

超声表现为卵巢包膜下可见大小相近的小囊呈车轮状排列,小囊总数常超过10个,直径不超过1cm,卵巢中央髓质成分多,回声较高。

多囊卵巢综合征超声图

3、子宫内膜异位囊肿

由于子宫内膜植入到盆腔所致,病变常发生在双侧,异位的内膜组织与正常组织一样在雌激素和孕激素的作用下发生周期性出血而形成子宫内膜异位影像学改变的病理基础。

多见于育龄期妇女,可随月经呈周期性增大,临床常有进行性痛经、月经过多、经前不规则阴道出血,可伴不孕征。病变大小不一,多为类圆形,少数为不规则形,可单房或多房,囊壁厚薄不均,易破裂,反复破裂堆积,继而产生明显的纤维化。囊内积聚咖啡色黏稠液体,形似巧克力,故又称巧克力囊肿。

囊内不同囊腔密度可存在一定差异,CT值高于大多数其他囊性病变,增强扫描囊壁及分隔有强化。MRI诊断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达80%和98%,囊肿压力高破裂时,形成围绕在大囊周围的“卫星囊”,信号多样,新鲜出血T1WI呈高信号,T2WI呈等或低信号,陈旧性出血均为高信号。

35岁,子宫内膜异位囊肿(T1WI及T2WI压脂像)

4、卵巢冠囊肿

指位于卵巢冠即卵巢系膜内的薄壁单房囊肿,大小不一,有时可以超过10cm。典型病例位于输卵管走行处,呈单房圆形或卵圆形,囊壁菲薄,囊液密度低而均匀。MRI表现为薄壁囊性肿块,边缘光滑清晰,呈长T1长T2信号,直径比单纯囊肿要大,只在病理上可以找到卵巢系膜。囊肿多与同侧卵巢分离或相邻。

5、囊性畸胎瘤

又称皮样囊肿,为卵巢常见的良性肿瘤,约占所有卵巢肿瘤的20%,肿瘤由来自三个胚层的成熟组织构成,其中以外胚层为主。绝大多数患者较年轻,20-30岁之间,单侧为主,常无症状,有时可触及包块,发生扭转时出现疼痛。病理所见肿瘤表面光滑,包膜完整,囊壁较厚,内含皮脂样物质、脂肪、毛发,并可有浆液、牙齿或骨组织。

CT表现:内含脂肪、软组织密度和钙化的混杂密度囊性肿块,肿块内可见脂液平面,囊壁可局限性增厚,呈结节状凸向腔内。

MRI表现:取决于所含的成分,脂肪成分为T1WI高信号,T2WI中低信号,在脂肪抑制序列中呈低信号,是诊断囊性畸胎瘤的主要依据;还可见由毛发、脱落上皮和皮脂形成的壁结节或囊内漂浮物,信号非常丰富,能体现出多胚层肿瘤的特点,可出现脂液平面。

囊性畸胎瘤CT(两例:单侧、双侧)

囊性畸胎瘤MR(T1WI、T2WI-FS)

6、卵巢囊腺瘤

占原发肿瘤的25%,双侧发生率为15%,浆液性囊腺瘤可单房或多房,可含有钙化,恶变率较高,黏液性囊腺瘤大多为多房,体积较大。卵巢囊腺瘤易发生于中年女性,临床表现为腹盆部肿块及不同程度的压迫症状,少数可伴有月经紊乱。

CT表现:肿块呈水样低密度,黏液性囊腺瘤密度较高。壁和分隔多较薄且均匀一致,少数囊壁较厚或见乳头状突起,增强扫描囊壁和分隔有强化。

MRI表现:肿瘤边界清晰,肿瘤内的间隔T2WI表现为线状低信号,瘤内液体呈长T1长T2,若含有血液或蛋白信号更为复杂,有或无壁结节,呈中等信号的乳头状凸起,中度强化。

32岁,左卵巢浆液性乳头状囊腺瘤

7、卵巢囊腺癌

卵巢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中浆液性囊腺癌多见,双侧发生率约为5%,绝大多数由浆液性囊腺瘤恶变而来,肿瘤为囊实性,囊壁上有明显乳头状突起。黏液性囊腺癌中约25%为双侧性。临床表现为腹部迅速生长的肿块,合并有压迫症状,可有血性腹水、消瘦、贫血、乏力等表现。实验室检查,CA和CEA明显升高。

CT、MRI表现为腹盆腔较大肿块,内见多发不规则囊性部分,间隔、囊壁厚薄不均,可见明显的软组织密度成分,增强扫描囊壁、间隔和实性部分明显强化;肿瘤周围可见直接侵犯、腹膜腔种植、淋巴结转移、腹水等表现。

浆液性囊腺癌MR(35岁)、CT(61岁)

检查方法优劣势对比

US检查方便、价廉,是妇科普查的首选方法,但诊断特异性和准确性较低,定性困难时,CT和MRI可作为补充。

在多种影像检查方法中,MRI具有多方位成像、多序列成像、软组织分辨率高及无辐射等优点,尤其在判定盆腔解剖及肿瘤界面等方面,较超声及CT有更多的优势,但其应用会因宫内金属节育器的影响而受限制。

MRI检查对卵巢囊性病变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对其检出率高达%。

通过脂肪抑制序列可对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和卵巢囊性畸胎瘤进行鉴别;

无辐射,能更清晰的显示囊内分隔及囊壁厚度,较CT扫描有较大优势;

多序列成像及DWI成像更利于分析肿瘤的囊性成分,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通过更好的显示肿瘤周围情况,有利于恶性肿瘤分期的评定,指导临床治疗。

肿瘤囊壁的强化程度及实性部分ADC值的高低,对于肿瘤诊断、鉴别诊断及良恶性判定等方面的价值,仍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感谢大家对熊猫的







































上海市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公益中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uanchaonanzhong.com/lzfj/320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